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清朝的宗室制度,这个制度背后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值得探讨。
要理解清朝的宗室制度,我们得先了解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其实和明朝的兵户制度很相似,都属于世兵制。所谓世兵制,就是士兵的身份世代相传,父亲是兵,儿子也得当兵。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
在八旗制度下,爱新觉罗家族作为皇族,自然就担任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其他满洲贵族最多只能做到都统这个职位。用现代军制来比喻的话,都统大概相当于团长,一般统领一千人左右的部队。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兵打仗。比如有些人天生晕血,或者体质较弱,那怎么办呢?这些人就会被安排去做后勤工作,比如当勤务兵或者炊事兵。这就是包衣的由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包衣和旗下人完全不同。旗下人是真正的奴仆,而包衣是良民身份。
包衣这个词其实是满语音译过来的,本意就是勤务的意思。那么哪些人有资格配备勤务兵呢?只有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室成员才有这个特权。根据大清律法,包衣虽然是做服务工作的,但确实是良民,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能当官。比如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就是上三旗内务府的包衣出身。历史上不少包衣都做到了高官,像来保、高斌等人还当上了大学士。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包衣是良民,为什么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自称包衣下贱呢?这要从满族的传统说起。在入关前,满族还保持着部落传统,非常崇尚武力。一个人是否受尊重,主要看他打仗勇不勇猛。清朝能取代明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重视军功。比如在入关前就规定,攻城时第一个登上城头的,不管什么出身,立即授予世袭官职。在这种环境下,做后勤工作的包衣自然不太受重视。就像现在社会,很多人也看不起服务员、美甲师这些职业,但他们并不是奴仆。
另外,在八旗制度下,所有人都是皇帝的臣仆,所以曹寅自称包衣下贱也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就像现在的保姆、按摩师也会自嘲是伺候人的一样。
说完包衣,我们来看看清朝是怎么管理宗室的。在雍正朝之前,规定非常严格:成年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如果没有正式工作,不能在家闲着,必须编入包衣籍,去给其他有爵位的皇室成员当勤务兵。比如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就把自己的儿子八阿哥胤祀降为闲散宗室,编入包衣籍,让他去当勤务员。虽然实际上这些宗室成员不会真的去伺候人,但这种制度对那些想躺平的皇室成员来说,确实是一种羞辱。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争取更多皇族的支持,废除了这条规定。因为他觉得有些宗室成员不是不想上进,可能只是竞争失败,全部编入包衣籍确实不太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