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那么,他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首先,胡宗南在一个地方掌权的时间特别长,把当地的军队、政府和党务大权都牢牢抓在手里。其次,他虽然从来没有在中央政府担任过要职,但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却和那些中央大员们不相上下。最后,他能保持这样的特殊地位,是因为他有一套独特的策略。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这些特点。
一、称霸一方的西北王
虽然西北王这个称号可能有点夸张,因为胡宗南实际只控制了陕西省,对山西有点影响力,西北其他几个省他都没能真正掌控。但在国民党将领中,只有他获得了这个响亮的称号。
胡宗南的发迹要从西北说起。1935年,当时还是师长的胡宗南在追击红军时来到甘肃,驻扎在天水。年底时局变动,蒋介石趁机提拔自己的学生,胡宗南就当上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虽然这个职位他很少去办公,但权力可不小,很快他就成了军政两界的重要人物。
抗战开始后,胡宗南被派到陕西,成为当地的军事首领。之前的两任领导都没能稳住局面,而胡宗南靠着17军团的实力,在陕西站稳了脚跟。到抗战结束时,他已经完全掌控了陕西。
和其他地方实力派相比,胡宗南对陕西的控制更加彻底。他不仅能调动各种资源,还能牢牢掌握军队。即使打了败仗,比如西府战役失利,他的地位依然稳固,西北局势也没有大乱。
二、过人的政治眼光
1936年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大多数将领都认为红军已经不行了。但胡宗南却看出红军会想办法打通和苏联的联系,提升西北的战略地位。这个见解让蒋介石对他刮目相看。
在管理地方上,胡宗南也很有一套。他虽然没当过陕西省主席,但通过安排自己人当重要官员,实际上控制了全省政务。1940年他成立了一个指挥部,名义上是省主席负责,实际上大权都在他手里。
三、培养人才的妙招
胡宗南很重视培养干部。1936年战事不多时,他就在长沙办起了军官培训班。到陕西后,1938年他创办了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这个学校规模很大,培养了两万多名军官,质量也很高,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人才基地。
他还办了很多其他培训班,培养了不少政工干部。这些人才为他长期控制陕西,甚至影响中央打下了基础。
四、军事上的不足
不过胡宗南打仗的本事确实不太行。在具体指挥作战时,他比不上白崇禧、杜聿明这些名将。他没能把西北的所有军队都整合好,特别是和马家军关系不好,影响了战斗力。他的作战计划也经常不够细致,错过不少好机会。
但靠着强大的政治资源和干部队伍,胡宗南还是在西北坚持了很久。他的成功主要靠的是政治手段和人才培养,而不是军事才能。不过能在西北统治这么长时间,也说明他确实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