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极为森严,不仅平民百姓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就连皇室宗亲内部也形成了严密的尊卑体系。说到额附这个特殊的称谓,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通俗来说,额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说的上门女婿,但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这种身份显得尤为特殊——因为他们的妻子往往比自己的社会地位更高,这让许多男性在这个位置上感到十分尴尬。
这个称谓在清朝最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额附并不专指皇帝的女婿,更多时候是指王公贵族家的女婿。这些额附们根据不同的等级享有相应的爵位和待遇。清朝的公主们通常在豆蔻年华(13-15岁)就开始挑选夫婿,她们既可以在京城贵族子弟中物色,也可以选择蒙古王公的后代。当时清朝皇帝更倾向于与蒙古贵族联姻,这不仅是政治联姻的需要,更是为了维护边疆稳定。据史料记载,清朝的额附中超过半数来自蒙古贵族,其余则是满族权贵和汉族官员。
额附其实是一个统称,具体称谓会随着妻子身份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固伦公主(相当于亲王级别)的丈夫称为固伦额附,和硕公主(相当于郡王级别)的丈夫则称和硕额附。一般来说,额附的品级会比妻子低三级,虽然地位不及公主尊贵,但在社会上仍然备受尊崇。
这些额附可不是随便挑选的。皇帝在为女儿择婿时,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才俊。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女儿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也是为朝廷网罗人才。因此,额附们并非只是依附于公主的软饭男,他们往往也能获得重要的政治地位。
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王公贵族的额附,大多都是身份显赫的人物。与公主成婚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往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额附通常不会久居京城,他们的公主妻子会随其前往蒙古定居。这些蒙古额附大多掌握一定兵权,但很少参与朝政。而满族和汉族的额附则多留在京城,居住在公主府邸,并担任朝廷要职。比如乾隆朝的名臣福隆安,他不仅是和硕额附,还身兼步军统领和兵部尚书二职,深得皇帝信任。
额附们享受的待遇相当优厚。除了正常的官职俸禄外,还能额外领取一笔额附津贴。津贴的多少取决于妻子的爵位:远嫁蒙古的公主额附年俸约300两白银,公主本人则有1000两,此外还有粮食、布匹等实物赏赐;而京城的固伦公主额附年俸300两,公主400两。表面上看外嫁公主待遇更好,但实际上京城公主能获得更多额外赏赐,与皇帝关系也更亲密,连带额附也受益更多。
当公主去世后,通常会安葬在皇家陵园,额附一般没有合葬资格,除非公主生前特别请求。公主的财产也由皇室管理,额附无权擅自处置。如果额附想续弦,就必须搬离公主府,同时失去所有额附待遇。值得一提的是,额附想要纳妾必须获得公主首肯,但多数人都不敢开这个口。通常要等到公主去世后,额附才敢纳妾,而此时他们仍可保留额附的身份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