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他在位初期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这位年轻的皇帝大胆启用贤能之士,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同时放宽刑罚制度,让饱经战乱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治理下,明朝迎来了继永乐盛世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史学家将这段太平岁月称为成化新风。
登基之初,朱见深就做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他颁布诏书为民族英雄于谦平反昭雪,不仅让于谦的儿子于冕继承千户爵位,还归还了于家被抄没的全部财产。这一举措立即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紧接着,这位新君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恢复其叔父景泰帝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并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朱见深并未给景泰帝上庙号,因此景泰帝的牌位始终未能进入太庙。直到明朝灭亡前夕,南明弘光帝才追尊景泰帝庙号为代宗。
朱见深为于谦平反的决策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要原因自然是于谦对大明王朝的卓越贡献。当年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数十万精锐全军覆没,敌军直逼北京城下。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正是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力挽狂澜保住了大明江山。可以说,没有于谦的英勇决断,明朝恐怕早就退守江南成为南明了。
其次,于谦之死确实是一桩冤案。这位忠臣的悲剧源于石亨、徐有贞等奸佞的陷害。当时景泰帝病重无嗣,英宗复位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但石亨等人为贪图拥立之功,怂恿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事后,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的谗言,导致这位德高望重的重臣含冤而死。直到后来英宗在贤臣李贤的提醒下才恍然大悟,陆续处置了这些奸臣。
从政治角度考量,朱见深此举也是为了收服人心。新君即位后为忠臣平反,自然能让朝中正直之士更加效忠。比如曾向英宗直言夺门之变实无必要的李贤,就被朱见深继续重用为内阁首辅。正是依靠这些贤能之臣的辅佐,才开创了成化年间的治世局面。
那么,朱见深为何还要为被废的景泰帝恢复名誉呢?首先,景泰帝没有子嗣这个事实很关键。若有后嗣可能威胁帝位,朱见深或许会有所顾虑。但既然没有这层隐忧,恢复叔父帝号反而能彰显新君的仁厚胸襟,赢得朝野赞誉。
其次,这确实符合朱见深宽厚仁爱的性格。史料记载,这位皇帝每每听闻地方遭灾,都会忧心忡忡,立即开仓赈济,甚至不惜动用内帑私财。在司法方面他也主张慎刑,每年死刑复核时,只要案情存疑都会从宽处理,只有证据确凿、罪大恶极者才会处决。
更深层的原因是朱见深想平息朝堂争议。当年景泰帝曾废黜他的太子之位,改立己子朱见济。有大臣旧事重提时,朱见深明确表态:景泰旧事不必再提,朕都不计较,更非臣子该议论的。随即下令恢复叔父帝号。不过出于对生父的孝道,他最终没有给予景泰帝庙号,这也体现了其平反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