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史上,宋英宗赵曙确实是一位存在感较低的帝王。与那些功绩显赫的君主相比,他在史书中的记载相对简略,执政期间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但这位皇帝的继位过程却充满戏剧性——他并非通过常规的父子相承或兄终弟及方式登基,而是凭借曾祖父宋太宗赵光义的血脉,在一系列阴差阳错的继承事件后,最终坐上了龙椅。那么,这位看似普通的宗室子弟,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五位皇帝呢?
首先必须从宋仁宗面临的子嗣危机说起。赵曙能够继位,根源在于宋仁宗后继无人的困境。回溯到宋太宗时期,这位开国皇帝共有九子,经过复杂的继承顺序,最终由第三子赵恒继位为宋真宗。真宗在位二十五年后驾崩,留下六个儿子,其中五人早夭,仅幼子赵桢(即宋仁宗)存活并顺利继位。仁宗虽治国有为,却始终被无嗣问题困扰。他的三位皇子——赵昉、赵昕、赵曦相继夭折:长子出生当日夭折,次子三岁早逝,三子同样在三岁时病故。此后仁宗再无所出,王朝面临严重的继承危机,迫使仁宗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择立储君。
赵曙(原名赵宗实)的成长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作为赵元份之孙、赵允让第十三子,他原本只是皇族旁支。1034年,年过五旬的仁宗突发重病,朝廷上下忧心忡忡。为防不测,杨太后当机立断将四岁的赵宗实接入宫中,由曹皇后亲自抚养。虽然被赐予宗实之名,但他始终处于尴尬的备胎状态——既未被正式立储,也未享受皇子待遇。这种悬而未决的处境持续多年,直到仁宗彻底丧失生育子嗣的希望,这位默默成长的宗室子弟才真正进入权力核心的视野。
赵曙的继位过程充满波折。1047年,已成年的赵宗实迎娶曹皇后外甥女高滔滔,不久诞下长子赵仲针(即后来的宋神宗)。尽管仁宗仍期盼后宫能诞下皇子,但希望一次次落空。1058年,以韩琦、包拯为首的朝臣集体上书,强烈建议早立储君。仁宗以后宫有孕为由推脱,却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062年,彻底绝望的仁宗终于下诏立赵宗实为皇子,并赐名赵曙。颇具戏剧性的是,赵曙起初并不愿立即入宫,甚至表示:若皇上得子,臣自当退位。然而历史没有给他退出的机会——1063年3月,仁宗驾崩,赵曙继位为帝,史称宋英宗,开启了他短暂而平淡的四年统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