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有一些思想超前的人物,他们的预言在后世一一应验,因此常被戏称为穿越者。比如西汉王莽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却与现代理念不谋而合;又比如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其军事思想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在这些传奇人物中,晚清名医陆士谔堪称最令人惊叹的一位。虽然他的名字如今鲜为人知,但他对百年后中国的预言,却精准得令人难以置信。
当我们翻开历史,重温陆士谔当年的预言,不得不惊叹于他的远见卓识。1878年1月16日,陆士谔出生于上海青浦朱家角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伯父是举人,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的秀才。然而好景不长,家道中落后,年轻的陆士谔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曾在当铺做学徒,甚至沦落到街头卖唱的地步。
16岁那年,陆士谔的人生迎来转机。他拜当地名医唐纯斋为师,潜心学医数年后,在青浦、松江一带小有名气。1905年,27岁的他怀揣梦想来到上海行医。初到这座大都市时,他门可罗雀,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为出版社撰写小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医生在文学创作上同样才华横溢,作品题材广泛:既有针砭时弊的《新孽海花》,也有气势恢宏的《清史演义》;既有快意恩仇的《三剑客》,也有文笔隽永的《蕉窗雨话》。而最引人入胜的,当属那部充满奇思妙想的《新中国》。
抗战期间,陆士谔坚守上海,1944年因中风去世,享年67岁。他一生悬壶济世,医术精湛,被誉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行医之余笔耕不辍,留下了十余部医学著作和百余部小说,创作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在当时堪称奇迹。
1910年问世的《新中国》,无疑是陆士谔最具前瞻性的作品。这部小说构思独特,主人公陆云翔一觉醒来,竟穿越到了41年后的1951年。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年仅4岁的溥仪刚刚登基,列强横行,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士谔却描绘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图景。
小说中,陆云翔漫步在1951年的上海街头,惊讶地发现:昔日狭窄的街道变得宽阔整洁,商铺林立;曾经耀武扬威的外国巡捕不见踪影;更神奇的是,地面上看不到电车轨道——原来都转入了地下。在向导李玉琴的带领下,他看到了横跨黄浦江的跨海大桥,得知浦东已从荒芜的菜地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最令人震撼的是,当陆云翔询问中国的执政党时,得到的回答竟是均富党,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陆士谔的预言,不禁为之动容:上海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地铁网络纵横交错;浦东高楼林立,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更是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在当时看来天方夜谭的设想,如今都已成为现实。如果陆士谔泉下有知,想必会欣慰地说: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