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如果庞统没有英年早逝,三国的历史或许会彻底改写。诸葛亮就不必匆忙离开荆州入蜀支援,而是能继续坐镇这个战略要地。以他的外交手腕和长远眼光,完全有能力维持与东吴的联盟,避免后来的反目成仇,荆州也不会轻易丢失。要知道,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可是辅佐君主开创霸业的顶级谋士。他为何不拿自己和庞统并列?其实无需纠结凤雏与卧龙的虚名,庞统的早逝更多是时运不济。看看其他谋士:司马懿、邓艾、钟会都是年过半百才崭露头角,贾诩一生谨慎低调,郭嘉同样壮志未酬。相比之下,周瑜三十岁统帅三军,诸葛亮二十出头便受重用,这两人堪称被命运眷顾的佼佼者。
庞统若在,蜀汉的格局将大不相同。最初的分工本就很明确:刘备坐镇西川,由工作狂庞统主理政务,同时率领马超、张飞、魏延北伐祁山;诸葛亮则带着关羽、赵云、黄忠镇守荆州。这两大战略集团各自独当一面——尤其是荆州,那里才是诸葛亮真正的舞台。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最终被困在闭塞的蜀地,被繁琐政务消耗殆尽,连刘备伐吴时都无法随军参谋。北伐祁山只有一条狭道,司马懿只需死守即可;而荆州四通八达,没有三倍兵力根本防不住。这种战略优势的丧失,最终拖垮了蜀汉。
从《三国演义》的视角看,庞统的存活很可能改变三国结局。只要他在,诸葛亮就能稳住荆州,维持孙刘联盟。这样就不会有关羽败走麦城,张飞也不会因此暴怒遇刺,刘备更不会为报仇倾巢伐吴,导致夷陵惨败元气大伤。庞统之死就像蝴蝶扇动翅膀,引发连锁反应:荆州失守、良将殒命、国力耗尽。后人读史至此,总忍不住想象另一种可能——若那支凤雏仍在,或许真能见证天下归汉的壮景。可惜历史洪流从不为谁停留,正如那奔涌的长江水,终究带走了所有英雄豪杰的未竟之志。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传奇,也因此更显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