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发明一个成语,把“死亡”说得特别优雅,到现在很多老人家都不忌讳,还经常挂在嘴边!
迪丽瓦拉
2025-10-08 22:03:47
0

“死”,可以说是中国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最避讳的一个字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要是无意中说了“死”字,肯定要被老妈狠狠说一顿。

好像一提到“死”,就真会带来什么厄运似的。

但曹操就创造了一个关于“死”的成语,既文艺又含蓄,如今很多老人也爱用。

到底是哪个成语呢?

马上揭秘!

话说建安七年,曹操击败袁绍、大败刘备,带兵驻扎在自己的老家——谯县。

回到故乡,回想这些年的征战,曹操感慨万千,于是颁布了一道《军谯令》,里面写道: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这可以说是曹操的内心独白。

他说自己起兵是为了平定乱世、铲除暴虐。回到家乡,发现很多人已经不在了,走遍全城也见不到认识的人,心里非常难过。

他还提到,那些战死又没有后代的将士,就让他们的亲戚继承香火,分给田地耕牛,请老师教孩子们读书。

再为他们建立祠庙,让活着的人可以祭奠先人。如果逝者在天有灵,那么就算我“百年之后”,也没什么遗憾了。

看得出来,曹操其实是个内心挺柔软的人。

而就在这篇军令中,他首创了一个成语:“百年之后”。

“百年之后”,其实就是“死后”的委婉说法。

中国人向来觉得,人这一辈子,最多不过百来年。能活到一百岁平平安安离开,就是一种福气。

所以“百年之后”这个说法,既含蓄又带着祝福,慢慢地就被大家接受,一直用到今天。很多老人也常把这个词挂嘴边,一点都不觉得忌讳。

其实,汉语里关于“死亡”的说法,真的特别多。

死亡,是每个人终要面对的事。

在中文里,关于“死”的表达非常丰富。

比如:驾崩、晏驾、千秋、山陵崩、登遐、大行、升天、升霞、薨、卒、不禄、寿终正寝、仙逝、殉、殉国、殉道、殉节、殉难、遇难、长眠、安息、圆寂、罹难、就义、逝世、去世……

随便数数,就有四五十种说法,而且不同身份、不同情况,用的词还都不一样。

皇帝去世,叫“驾崩”;

诸侯去世,叫“薨”;

大夫去世,叫“卒”;

僧人去世,叫“圆寂”;

父母去世,叫“弃养”……

这些说法在古代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有人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

1079年秋天,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同年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曹氏去世。

苏轼在牢里听到消息,写下了两首挽诗。

诗题中他写道:“恭闻太皇太后升遐”——“升遐”,通常用来指帝王或后妃去世。

从诗题就能感受到苏轼当时的沉痛。因为自己是戴罪之身,不能服丧,也不敢放声痛哭,只能把哀思写在诗里。

这并不只是臣子对皇室的例行哀悼。

为什么苏轼对曹皇后去世这么难过?

因为曹皇后在临终前,还特意为苏轼求情。

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皇后。当年苏轼、苏辙兄弟在制科考试中一鸣惊人,宋仁宗曾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朕今天为子孙找到两位宰相!”

如今仁宗早已不在,苏轼却沦为阶下囚。

生命走到尽头的曹皇后把宋神宗叫到床边,提起这段往事。她说:

“当初仁宗皇帝说为子孙觅得两位宰相。如今苏轼因诗获罪,怕是有人故意陷害吧?我已时日无多,万万不可制造冤案、伤害忠良啊。”

她几乎是用最后一点力气,在为苏轼说话。

也正是因为她的求情,宋神宗最终没有杀苏轼。

狱中的苏轼或许听说了这件事,心怀感恩,写诗悼念。

曹皇后临终前的这份善意,不仅救了苏轼一命,也让她自己被后人久久铭记。

死亡是谁都逃不开的命题,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同。

大唐最浪漫的诗人李白,就对“死亡”给出过一个极其诗意的解释。

开元五年(717),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到长安,成了遣唐使的一员。

他太喜欢大唐了,干脆留了下来,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晁衡。

唐玄宗欣赏他,让他在国子监读书,和贵族子弟一同学习。

后来晁衡参加科举,竟考中了进士——一个外国人,这成绩太厉害了。

725年,晁衡开始在洛阳做校书郎,整理典籍,官阶虽不高,但很受重用。

他还结交了不少诗人朋友,像王维、李白、储光羲都和他有往来。据说他还送过李白一件日本裘。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晁衡想家了,753年,他申请回国。

出发那天,不少朋友来送他。

可没多久,就传来他在海上遇难的消息。

李白听说后非常难过,挥笔写下一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里,李白把晁比作明月,说他像明月沉入碧海那般离去,连白云都替他哀愁,笼罩了整个苍梧山。

用“明月沉海”比喻友人离世,这么美的意境,也只有李白想得出来。

好在,晁衡其实没死。他遭遇海难后漂流到越南,后来历尽艰险,又回到了长安。

当劫后余生的晁衡读到李白为他写的诗,想必也是感慨万千。

我们谈论死亡,不是盼着它来,而是更珍惜活着。

有句话很火:“反正谁也不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就像苏轼写诗悼念曹皇后,李白写诗追忆晁衡——只要还有人记得,逝去的人就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重来,但可以从今天起,为自己书写新的结局。

就像曹操,一生尽力而为、追逐理想,只求“百年之后,没有遗憾”。

关于“死亡”,你还知道哪些优雅的说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为何下令禁止百官奔丧?背后暗藏刘备去世时的惨痛教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篇《...
原创 袁... 三国群雄录:袁绍麾下的将领们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袁绍无疑是实力最雄厚的诸侯之一。这位出身四世三...
刘备曾劝诫张飞三件事,但是张飞... 刘备能在蜀地建立帝业,离不开关羽、张飞等兄弟的鼎力相助。刘备不仅以仁德闻名天下,更有一双识人用人的慧...
原创 不... 北京国安外援古加畅谈中超体验:球迷热情超预期,未来或继续留华发展 近日,北京国安队的葡萄牙中场核心古...
多尔衮死后为何遭清算?他有两件... 顺治帝与多尔衮的恩怨始末 1650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病逝。这位曾经权倾朝野...
原创 他...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七月,道光帝发布了一道措辞严厉的谕旨,他指责伊犁领队大臣奕经“昏聩谬妄”,...
原创 唐... 唐玄宗时期的舞马祝寿奇观:一场被诗歌破解的千年谜题 在盛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
原创 卧... 三国时期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有趣的是,当时徐庶向刘备推荐的是卧龙诸葛亮...
曹操爱人妻,那曹丕登基后,怎么... 中国历史上的后宫秘闻:曹操父子的情感纠葛与政治智慧 在中国古代,后宫一直是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原创 曾... 【中国小将曾凡博的NBA追梦之路:用实力打破偏见】 10月24日,布鲁克林篮网队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
原创 在... 关羽的巅峰与陨落:为何刘备未能及时救援? 在三国历史上,水淹七军堪称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然而...
原创 玄... 【历史迷思:玄武门之变背后的权力博弈】 小时候读史书,总觉得唐太宗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那个在玄武...
原创 周... 历史传奇:帝王将相的神奇出生与褒姒的离奇身世 自古以来,那些改变历史的大人物登场时,往往伴随着各种...
原创 汉... 中华文明五千年:揭秘秦二世继位的历史谜团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悠久的历史长卷上写...
原创 如... 假如蓝玉、胡惟庸和李善长联手造反,明朝会变天吗? 在明朝初年的权力舞台上,蓝玉、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是...
原创 珍... 【历史故事】珍妃井背后的晚清秘辛 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那个动荡的夏天,八国联军的炮火逼近...
原创 六... 康熙六下江南的幕后故事:一位皇帝与臣子的特殊情谊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六次南巡的故事广为流传。从1...
古代厉害的六位武将:吕布第四,... 中国历史上六大传奇武将的巅峰之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勇猛战将。让我们走近其...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 黄巢,这位以“残暴”出名的农民起义领袖,终其一生都徘徊在“草寇”和“英雄”的争议边缘。 他在乱世中登...
董卓麾下人才济济,谋有贾诩武有... 三国乱世枭雄录:董卓集团的兴衰与人才图谱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率先掌控朝政的当属西凉军阀董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