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怀疑西汉王莽的来处,无论是传奇的双鱼玉佩,还是超越时代的游标卡尺,又或者他的土地公有和货币新制,似乎都证明他拥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思维。
不过,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一直被忽略的王莽朝军制改革,一起来看看有多巧合?
王莽改制,军制前所未闻
在王莽之前,《礼记》记载夏朝即设了三公九卿,并延续到西汉刘邦时期。其中“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在三公中,只有“太尉”有兵权,汉武帝时改名为“大司马”,并分辖前、后、左、右四卫将军。而在九卿里面,只有“郎中令”和“卫尉”负责皇帝和京城的守卫,其他都是民政和后勤官职。
王莽篡汉后,他立即着手军政职位和体系的改革。不过,除了民政方面是“托古改制”、换汤不换药外,他在军制方面的改革最全面,也最惹人深思。
如果翻阅史书,你会发现:在王莽之前的历史中,并没有这些官职名称,也没有这种全面、详细的军种划分和军职功能。
似曾相识的新莽朝军制
王莽是如何改制的呢?我们来看看:
首先,朝廷中的三公九卿均挂“上将军”称号。
这些上将军主要镇守全国的要地,挂衔不挂职。一旦有需要,才会授以兵权。
其次,设置12名五威将军,持节分镇天下(军区制?)。在每个五威将军下面设置5个帅,全国共60个帅。
这12名将军分别命名为五威将军、虎贲将军、厌难将军、震狄将军、振武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诛貉将军、讨秽将军、奋武将军、定胡将军。大部分将军的名称都和讨伐匈奴有关,并且主要分布在北方一带。
再次,地方行政体系依旧沿袭西汉制度,但在诸郡之上又设了州牧、部监等监督职位。
这两个职位的主要作用是督察各郡县的军政,并且,在边境各郡由中枢分派郎中令、绣衣执法军职官员分别镇守。
最后,单独设置司命军正和军监,监督军纪。
当时,司命军正、军监两个职位独立于地方和将军的节制范围,行使军纪监督和处罚权,直接隶属中枢,掌握在王莽的手中。
从王莽的军制改革中,大家有没有想到什么,是不是十分熟悉?
王莽军制的重大缺陷?
不过,王莽虽然抄袭了这些军制,但这种照搬模式显然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形态。
因为,地方和中枢的隶属关系没有理顺,在和平时期大家还可以各行其是,一旦进入战争阶段,这种纠缠的关系就会导致重大隐患。
据史书记载,在王莽篡位第4年,荆州农民起义。荆州牧和中枢各自派军队镇压,因为相互之间协调不畅,导致兵败,连王莽派来的“大司马”都被活捉了。
到了后期,王莽也发现地方和中枢的体系衔接有很大问题,可又没有良策,只好授权地方各行其是,反而坐大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等他反应过来,再派朝廷军队去镇压,为时已晚。
遗留的历史之谜
至于王莽是否穿越,以今天的科技显然无法证实,可他的军制改革在西汉之前并无任何可借鉴的历史信息,难道,这只是王莽一时的灵光乍现?
可巧合就在于此!
按照时间计算,某人失踪时还没开始新制改革,显然也不知道后来的变革解决了王莽后来遇到的指挥体系紊乱问题。既然王莽没学到,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他平反绿林起义时顾此失彼,指挥混乱。
不知大家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