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早已被神化,明清以来更被尊为“武圣”,其“万人敌”、“威震华夏”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若仔细比对《三国志》与《资治通鉴》对关羽军事行动的记载,会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通过史料的剪裁与重组,暗藏了对关羽战略决策能力的深刻批判。
一、“万人敌”的荣耀:三国时代的共同认知
关羽的勇武在同时代史料中确有明证。《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这段斩颜良的记载凸显其个人武勇。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程昱传》记载程昱对曹操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晋书·刘遐传》甚至以关羽、张飞作为勇将的比拟对象。可见在三国至两晋时期,关羽作为“万人敌”猛将的形象已得到广泛认可。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位“上将”虽未指名道姓,但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授予关羽“假节钺”之权,命其全权负责荆州战事,显然是将这一战略任务交给了关羽。这表明在刘备集团内部,关羽被视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二、威震华夏的巅峰: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这是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三国志·关羽传》载“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郑、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场战役中,关羽巧妙利用天时地利,水淹于禁七军,生擒曹操派来的援军主帅,达到了军事成就的顶峰。《晋书·宣帝纪》记载“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也记载“羽自率众攻樊,于禁等七军皆没”。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关羽,连曹操都一度考虑迁都避其锋芒。
三、《资治通鉴》的微妙剪裁:暗藏玄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同一事件时,看似与《三国志》无异,实则通过几处关键性细节的取舍,暗含对关羽战略判断力的批评。
第一处关键剪裁是关于“水淹七军”的性质。《三国志》简单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并未明确说是关羽主动利用水攻还是纯粹自然灾害。但《资治通鉴》却明确记载“关羽急攻樊城……羽大船围之数重”,强调关羽在洪水来临后积极利用水势围攻,而非预见性地主动利用水攻。这与同时期《三国志·庞德传》记载“羽乘船攻之”相吻合,显示关羽是应变而非预谋。
第二处是司马光特意增加了曹操谋士们的战略判断。《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曹操集团对局势的冷静分析:司马懿、蒋济明确指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建议“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这一记载来自《晋书·宣帝纪》,但司马光将其放置在关羽围樊城之后,刻意形成了关羽孤军深入、而曹操集团冷静谋划的对比。
第三处是司马光突出了东吴方面的战略部署。《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吕蒙、陆逊如何一步步麻痹关羽、暗中准备偷袭荆州的过程。《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致信关羽“谦下自托”,令关羽放松警惕,这一细节被司马光充分采用,凸显了关羽中计的过程。
四、战略失误的深层分析
通过《资治通鉴》的叙事编排,关羽北伐的战略失误变得清晰:
首先,孤军深入而无后援。关羽以北荆州之地力抗曹操全线,刘备、诸葛亮并未从益州发兵策应。《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于汉中破斩夏侯渊” 是在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而关羽北伐是在同年七月,中间已有半年间隔,但刘备集团并未形成战略配合。
其次,对东吴判断严重失误。关羽北伐时,后方留守兵力不足,且对东吴偷袭缺乏防范。《三国志·吕蒙传》记载“羽讨樊而多留备兵,恐蒙图其后”,说明关羽最初有所防备,但被吕蒙、陆逊的诈术所迷惑。《资治通鉴》特别强调“羽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这一细节,突出了关羽的判断错误。
第三,内部关系处理失当。《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三国志·糜芳传》记载“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三国志·傅士仁传》也记载“羽素轻士仁”。这些内部矛盾在《资治通鉴》中被整合叙述,揭示了关羽失荆州的内在因素。
五、历史评价的双重性
关羽的失败引发后世多种评价。《三国志》作者陈评评“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指出了性格缺陷。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更直言“关羽,可用之将也,而非能用人之将也”,认为其可为“万人敌”猛将,但非能够统筹全局的帅才。
现代史学家方诗铭在《三国人物散论》中分析,关羽的“骄”不仅是对士大夫的傲慢,更是“对本身战略决策的过于自信”,忽视了多方势力的复杂博弈。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也指出,关羽北伐虽声势浩大,但实质上缺乏稳固基础,一旦受挫便全线崩溃。
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我们对关羽军事能力的评价需要超越“万人敌”的单一面相。他确实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在战术层面有着出色表现;但在战略层面,特别是对全局的判断、多方势力的权衡以及内部关系的处理上,却存在明显缺陷。
司马光通过《资治通鉴》的史料剪裁,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关羽形象:他既是威震华夏的勇将,也是战略判断失误、导致荆州覆败的统帅。这种双重性,或许正是历史人物评价的魅力所在——它拒绝简单的标签化,邀请我们进入更深层的思考。
对于当代读者而言,关羽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使是最耀眼的明星,也可能有看不见的暗面;即使是最辉煌的胜利,也可能隐藏着失败的种子。这种历史洞察,或许比单纯的神化或贬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