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4年正月初一,元至正十四年的新春伊始,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这位未来的大明开国皇帝率领着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在内的二十四位心腹将领,毅然离开发迹之地濠州,挥师南下定远,开启了独立发展的新征程。这支由朱元璋精心挑选的核心团队,后来被史家称为淮西二十四将。
在这支精英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耿君用。他不仅是后来镇守长兴十年的名将耿炳文之父,更是这支队伍中少有的高龄将领。当年朱元璋奉岳父郭子兴之命在濠州募兵时,吸引了众多青年才俊投奔,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开国第一功臣的徐达,以黑丁闻名军中的丁德兴,以及郭兴、郭英兄弟等。而年过四旬的耿君用,凭借其魁梧的身材和豪爽的性格,在众多年轻将领中显得格外突出。求贤若渴的朱元璋不仅破格录用了他,还直接提拔为十夫长。
加入朱元璋阵营后,耿君用很快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在滁州之战、和州之战以及关键的渡江战役中,这位老将总是冲锋在前,屡建奇功,很快就被提拔为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当势力范围扩展到应天和皖南地区后,朱元璋开始面临东西两线的压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
随着汤和率军攻占镇江、宜兴等地,朱元璋与张士诚的势力范围在太湖沿岸形成对峙。朱元璋本欲与张士诚结盟抗元,派杨宪出使示好。然而张士诚对朱元璋书信中的措辞大为不满,不仅扣押了使者,更是一怒之下发兵攻打镇江。徐达临危受命,在龙潭大败张军。吃了败仗的张士诚转而突袭宜兴,而驻守此地的正是耿君用。
由于轻敌大意,耿君用对这次突袭毫无防备。这位老将虽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在混战中被敌军长槊刺中,壮烈殉国。宜兴就此陷落,直到两年后徐达联合邵荣、丁德兴等将领才重新收复。
耿君用战死后,朱元璋感念其忠勇,特别安排其子耿炳文继承父业,统领旧部。这个决定不仅成就了后来威震一方的守城名将,更在明初军事史上留下了一段虎父无犬子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