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交战双方都遵循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战争法则。杀害使者的一方,必然会被视为卑劣无耻之徒。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会让其他国家避之唯恐不及,至少在明面上都会与其划清界限。
回顾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虽然这些列强本质上都是侵略者,但表面上却始终维持着绅士的做派。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肩负着甲午战争后与日本谈判的重任。这位全权特使实际上是要去日本签订城下之盟,承受屈辱的使命。
当时日本极端分子刺杀李鸿章,其险恶用心在于破坏和谈进程,重启战端。然而这一举动却与日本军政高层的意愿背道而驰。要知道,甲午海战是日本赌上国运的一战,他们倾全国之力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决战。所幸日本获胜,这才得以跻身列强行列。
这场战争对日本而言,就像一张投名状。通过战胜清朝,西方列强终于承认了日本的实力,允许它登上国际政治的牌桌。若在此时刺杀李鸿章,不仅会打乱日本战后恢复的计划,更会严重损害其国际形象。
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刺杀他无异于向世界宣告:日本是个不讲信义的野蛮国家。虽然列强们本质上都是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者,但表面上都维持着文明国家的体面。日本此举等于自毁形象,让列强们心生警惕:先是刺杀俄国皇太子,现在又对清朝大臣下手,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更关键的是,西方列强对日本可能获得的巨额赔款和领土早已垂涎三尺。李鸿章遇刺正好给了他们干预的借口。如果李鸿章能抓住这个机会,立即中止谈判回国,并邀请列强协助防御日本,承诺丰厚回报,英美德法俄等国很可能会趁机介入。届时日本将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日本当局不得不尽快平息事态。他们不仅加快了和谈进程,还被迫降低了赔偿要求。最终,李鸿章用自己的一枪之伤,为清廷争取到了减少一亿两白银赔款的条件。可悲的是,这位忍辱负重的老臣,最终还是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这难道不是莫大的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