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收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的妻弟、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病危,即将不久于人世。表面上看,亲人离世本应令人悲痛,但对路易十四而言,这却是个天大的喜讯。原来,无子嗣的卡洛斯二世早已立下遗嘱,指定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腓力为继承人。
此时的西班牙虽已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到能将西班牙纳入势力范围,路易十四喜不自胜。卡洛斯二世刚咽气,他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腓力继位,史称腓力五世。这位太阳王幻想着法西合并后称霸欧洲的美景,却不知其他列强早已看穿他的野心。
英国、荷兰等国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欧洲各国原本势均力敌,若让法国吞并西班牙,必将打破战略平衡。特别是与法国积怨已深的英国,岂能坐视欧洲沦为法国的天下?虽然腓力的继位确有遗嘱依据,但欧洲王室盘根错节的联姻关系提供了操作空间——卡洛斯二世在奥地利还有个侄子查理大公,同属哈布斯堡家族,比波旁王朝的腓力更具继承合法性。
于是,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和荷兰迅速组成反法同盟,拥立查理大公为西班牙国王。战火很快蔓延,葡萄牙、普鲁士等国相继加入反法阵营。这场拉锯战持续了整整十年,直到171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驾崩,继位的查理大公因身兼两国君主而失去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正当性。各国终于意识到战争只会两败俱伤。
1713年,《乌德勒支和约》的签订为战争画上句号。和约承认腓力五世的西班牙王位,但禁止其继承法国王位。英国在这场博弈中收获颇丰,不仅削弱了法国,还获得了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这两个战略要地。西班牙人对此痛心疾首,尤其是失去直布罗陀这个地中海钥匙。
直布罗陀海峡作为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唯一水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8世纪阿拉伯人由此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其地名直布罗陀就源自阿拉伯语杰贝勒·塔里克(塔里克之山)。西班牙人经过七个世纪才收复此地,随后对穆斯林居民实施强制同化。16世纪,满载美洲黄金的西班牙商船经此返航,造就了西班牙的黄金时代。当时卡洛斯一世豪言:在西班牙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但好景不长,随着英国海盗的猖獗和无敌舰队的覆灭,西班牙逐渐衰落。英国占领直布罗陀后,将其打造成坚固的军事要塞,大量英国移民的到来更使当地文化呈现出独特的英西混血特色。如今走在直布罗陀街头,随处可见双语标识,居民能流利切换英语和西班牙语,甚至发展出独特的直布罗陀方言。
西班牙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努力。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西法联军曾围困直布罗陀三年未果,还留下猕猴守岩的趣闻——传说当直布罗陀的猕猴消失时,英国人就会离开。二战后,西班牙加强外交攻势,但1967年的公投结果令佛朗哥政权颜面扫地:99.6%的居民选择留在英国。气急败坏的西班牙封锁边境实施制裁,反而促使直布罗陀人更加亲英。
这段持续三百年的领土争端印证了一个真理:战场上失去的,谈判桌上更难收回。直布罗陀的命运,正是大国兴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