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优先选择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安全。
早在2025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中方扩大对美大豆采购,甚至提出进口量要达到过去的四倍,以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农业压力。原因在于,美国中西部虽然迎来了创纪录的大豆丰收,但由于出口渠道受阻,大量库存积压,价格一路下滑。
面对这一呼声,中方并未直接回应,而是根据市场规律和自身需求灵活调整进口来源。9月23日,中方与阿根廷供应商签署协议,订购至少10船大豆,总量约65万吨。这一选择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长期战略的一部分。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不仅在价格和运输上更有优势,而且近期取消了26%的出口税,大幅提升了其竞争力。
事实上,自2018年美方加征关税以来,美国大豆逐渐失去价格优势,中方也加快了多元化采购步伐,将进口来源转向南美。2024年,中方从南美进口的大豆已占总量的70%以上,而美方份额仅剩21%。到2025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美国对中方的大豆出口几乎归零。
在阿根廷出口税调整的刺激下,中方很快在9月24日将订单增加到20船,总量达到130万吨。这些大豆将主要用于饲料加工,支持国内畜牧业发展。阿根廷因此受益,其农业经济得到提振,而中方则通过长期协议与投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供应链稳定。
与此同时,美方也试图借援助阿根廷来干预大豆市场。9月下旬,特朗普政府宣布200亿美元援助计划,包括货币互换和债券购买,以稳定阿根廷金融体系。然而,这一举措并未撼动中阿合作。阿根廷总统米莱更倾向于与中方开展直接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切实满足了阿方的经济需求。
美国农民则首当其冲地承受了损失。2025年收获季开始时,美国仓库存量已达数千万吨,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10美元跌至8美元以下。大量农场主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破产率较去年同期上升55%。虽然特朗普承诺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但只能短期缓解,无法挽回丢失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和欧洲需求有限,根本无法替代中方市场的缺口。
这场博弈折射出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美国依靠产能与技术占据主导地位,但政治干预让其信誉受损。中方则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提高自给率,把握了主动权。从阿根廷扩大采购,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贸易合作应以互利共赢为前提,而非单方面的施压。
特朗普的政策陷入两难。一方面,他需要依赖农业州的选票,这些州的农民收入严重依赖出口;另一方面,坚持关税政策虽能迎合部分选民,却使农民陷入更大困境。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9月底,美国农业出口下降53%,而南美市场份额大幅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与南美国家的合作已不仅限于农产品贸易。双方在农业技术交流、港口设施升级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增强了南美农业的竞争力,也为中方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保障。相比之下,美方试图通过援助来操纵市场,却因缺乏有效配套措施,未能取得实效。
全球大豆贸易的变化提醒人们:市场规律永远高于政治口号。中方选择阿根廷,并非刻意对抗,而是理性应对近年来的贸易摩擦。若美方继续把农产品当作谈判筹码,只会进一步失去买家的信任。
可以说,这一事件再次证明,贸易的本质在于信任与互利。美国农民并不缺产能和技术,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市场。而中方通过务实行动,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守护国家利益。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合作共赢将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