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共同战略防御协议,协议内容规定,若其中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将视为共同遭受攻击。这意味着沙特和巴基斯坦正式“结拜”,彼此间建立了更紧密的防务关系。不到一周后,沙特军方的高层领导便带着代表团访问了中国。通过照片可以看到,沙特的访问团阵容庞大,涵盖了陆、海、空三军,显示了沙特对这次访问的高度重视。
根据沙特媒体的报道,最近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沙特高级委员会”下属的军事合作委员会的第6次会议。沙特代表团中包括了战略火箭军司令、总参谋长等近20位高级将领,而中方则由装备发展部部长许学强上将带领三军代表参会。从军装的颜色可以看出,沙特的陆、海、空三军人员全员参与,类似的全军出动在中沙军事交流中极为罕见。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强两国的军事与防务合作。
虽然具体的协议条款并未公开,但从会议情况来看,中方的签字代表是许学强上将,他主管装备发展。因此,可以推测中沙合作可能涉及军事装备,尤其是导弹系统、无人机等高科技武器系统。沙特此前曾从中国购买过东风-3导弹(1980年代)和翼龙无人机(2017年),这次合作可能会继续采取“技术转让、本土化生产”的模式,尽管目前这些仍然只是推测。
此次沙特代表团访问的时间点也很巧妙,正值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同盟条约之际。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众所周知非常紧密,几乎是“铁杆兄弟”,而沙特与巴基斯坦也有深厚的友谊,并且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核保护”。因此,有网友戏称,沙特此次访华,可能也在寻求借助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可以预见,中沙巴三国合作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沙特近年来对美国的安全承诺失望,特别是在美国的反导系统未能有效回应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事件后,沙特开始意识到美国承诺的“可靠性”几乎为零。这促使沙特寻求更加自主可控的防御体系。中国提供的军事装备通常不附加政治条件,而且支持本地化维护,符合沙特希望拥有自主防御能力的需求。例如,在东风-3导弹部署期间,中国曾长期驻守当地进行维护,这种方式对沙特而言更具吸引力。
此外,沙特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也在加深。沙特石油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超过45%,并通过CIPS系统绕过美元体系。这些经济合作为两国的军事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沙特的“2030愿景”中的新能源和智慧城市项目,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紧密对接。这种经济上的深度合作可能会延伸到军事领域,尤其是在关键基础设施的防护上,例如红海港口和石油设施的网络安全,形成经济与安全的一体化合作模式。
总的来说,沙特此举并非单纯的“选边站队”,而是寻求建立一种“多极安全依赖”模式。一方面,他们仍依赖美国的传统装备来保底,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中国的非对称战力实现防御自主。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沙巴联盟嵌入中东防务体系,或许能够推动区域安全治理从“美国主导”转向“多方协商”的局面。这也让西方国家不得不思考,沙特此行究竟购买了哪些高端军事装备。然而,对沙特来说,如何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避免过度刺激美国,才是最为关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