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平:深耕开州文化沃土的史学耕耘者与文学创作者
迪丽瓦拉
2025-10-11 05:01:35
0

在重庆开州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刘登平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炽热的乡土情怀,成为当地文化研究领域的标杆性人物。作为开州区作家协会主席、区政协文史科教委主任,刘登平三十余年来潜心钻研开州历史文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在地方史志编纂、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或参与编纂的《开州历代史志文献汇编》《清代开县志校注》等著作,成为研究开州历史文化的权威资料;他创作的《行走在开县》《桔熟为谁红》等文学作品,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开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他撰写的《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等研究文章,深入挖掘了开州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本文将从刘登平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文化实践三个维度,全面展现这位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如何以学术的严谨、文学的笔触和实践的热情,构筑起开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实桥梁。

学术研究:钩沉索隐开州文脉

刘登平对开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开创性两大特点,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开州古代史、产业史、文化史等多个方面,填补了诸多研究空白。在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方面,他的《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一文以考古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开州地区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有原始部落聚居,自古为巴郡朐忍县之乡里。他特别关注开州与上古"三皇五帝"传说的关联性,指出《山海经》中所列的"鬲山"即为开州与宣汉的界山观面山,而"蒲薨之水"则是今天的南河,这些考证为开州史前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开州农耕文明研究领域,刘登平撰写的《开州农耕文明史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系统地梳理了开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他从《华阳国志》"土植五谷,牲具六畜"的记载出发,详细分析了开州从秦汉时期的"汉土丰盛"到唐宋时期的"小天府",再到明清时期的"金开县"的农业文明演进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将开州农耕文明与柑橘种植、井盐开发、酿酒产业等特色经济形态结合起来研究,揭示了农耕文明对开州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刘登平对开州酿酒历史的研究堪称其产业史研究的典范。在《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和《开州酿酒历史与现代白酒产业发展探究》两文中,他考证出开州酿酒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开州酒已被诗人张籍赞为"渌酒",与白居易诗中"烧酒初闻琥珀香"相呼应。他详细梳理了开州酒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演变,如"清酒"、"渌酒"、"大酒"、"烧春"等,并指出宋代开州已成为全国26个年征商税十万贯以上的州之一,酒税约占地方商税总额的15%,可见当时酿酒业之兴盛。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当代开州白酒产业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

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刘登平的《上古三大奇书与开州文明的多维关联综述》探讨了《山海经》《周易》《黄帝内经》与开州地域文化的潜在联系。他提出《山海经》中记载的"巫咸国"可能包含开州部分地区,而《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讨论造酒的对话,反映了开州所在巴渝地区早期的酿酒技艺。这些研究视角独特,为理解开州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刘登平的学术研究还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他注重将历史文化研究与当代发展相结合。在《开州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嬗变》《开州饮食文化历史记忆集萃》等研究中,他不仅记录了开州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还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创新这些传统饮食文化。同样,他的《开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文化集萃》梳理了开州自古以来的中药材种植传统,特别强调了神农尝百草与开州巫彭善医的历史联系,为当代开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文学创作:书写开州大地的心灵史诗

刘登平的文学创作与其学术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他对开州文化的多元表达。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出版了《行走在开县》《桔熟为谁红》《呼唤温柔》《男人的吻声》等多部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开州书写"风格。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艺术表达,更是开州地域文化的诗意呈现,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与人民生活的点滴。

诗集《行走在开县》是刘登平文学创作的代表作,这部25万字的作品由辽宁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分为"如歌的桔乡"、"诗爱的地方"、"灵魂的村庄"、"感动的家乡"四个部分,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开县(今开州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在"如歌的桔乡"部分,他以开州特产柑橘为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诗爱的地方"则表达了对故乡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灵魂的村庄"记录了作者在乡下工作的乡土情怀;而"感动的家乡"则以长诗形式呈现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和"9·4"特大洪灾的历史记忆,展现了开州人民在灾难面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这部诗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开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文本。

刘登平的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1993年成为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他同时出版了诗集《呼唤温柔》和《男人的吻声》,前者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他的首部个人专著;后者则由香港明星国际出版公司出版,以合著形式面世。这两部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青年刘登平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呼唤温柔》以抒情见长,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男人的吻声》则更具实验性,探索了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些早期作品为他赢得了最初的文学声誉,也奠定了他后来创作的情感基调。

乡土情怀是刘登平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这一点在他的诗集《桔熟为谁红》(2001年,远方出版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部诗集以开州特产柑橘为象征,通过"桔熟"这一意象,隐喻了家乡的丰饶与人民的勤劳。诗中既有对开州自然风光的赞美,如"澎溪带其右,清水环其左"的水系描写;也有对人文历史的追忆,如对"汉土丰盛"、"小天府"等历史典故的化用。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成为刘登平"开州书写"的鲜明特色。

刘登平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史料价值。他在《行走在开县》中记录的"12·23"特大井喷事故和"9·4"特大洪灾,不仅是文学表达,也是珍贵的地方灾害史料。同样,他在多部作品中对开州古城变迁的描述,如"刘备于澎溪源南岸筑造汉丰县城,汉丰县古城址位于今滨湖东路龙王庙一带",以及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今水下故城)的记载,都为研究开州城市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这种文学与历史的交融,使他的作品具有超越一般文学作品的文化厚度。

近年来,刘登平的创作题材不断拓展,开始关注开州的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在《开州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嬗变》和《开州饮食文化历史记忆集萃》等作品中,他以文学笔法记录了开州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如开州酿酒技艺、特色菜肴等。而在《开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文化集萃》中,他则着重描写了开州的中药材种植传统,特别是神农尝百草与开州巫彭善医的历史传说。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记忆,又为当代读者了解开州民俗文化提供了生动读本。

刘登平的文学风格质朴而深沉,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地方意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与思想,如以"桔熟"象征家乡的繁荣,以"行走"隐喻人生的历程。他的诗歌既有古典诗词的凝练之美,又不乏现代诗歌的自由表达,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格。同时,作为一名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历史考证与文化思考,体现出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刘登平的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对开州这片土地的深切关注。无论是早期的《呼唤温柔》《男人的吻声》,还是后来的《行走在开县》《桔熟为谁红》,开州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都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这种扎根地方、深入生活的创作取向,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当代地域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化实践:开州文化传承创新的推动者

刘登平对开州文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更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化实践工作,推动着开州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作为开州区作家协会主席和区政协文史科教委员会主任,他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策划实施了多项文化工程,为开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文史资料编纂方面,刘登平主持或参与了多部开州地方史志的编撰工作,系统梳理了开州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资源。2006年,他主纂的《开县政协志》由政协开县委员会出版,这部55万字的著作详细记录了开县政协的发展历程与工作成就。同年,他作为主笔参与编撰了《开州文化与文化新城》,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从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角度,为开州文化新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2016年,他担任《开州历代史志文献汇编》和《清代开县志校注》的副主编,这两部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献汇编,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地方史志资料,为研究开州历史提供了坚实基础。

刘登平在专题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10年,他主编的《百年妇运花耀开县》由开县妇联出版,系统梳理了开县妇女运动的百年历程;2008年,他主笔的《中国龙珠茶文化宝典》由重庆龙珠茶公司出版,深入挖掘了开县龙珠茶的文化内涵。这些专题性的文化工程,有针对性地记录了开州各领域的发展历史,填补了诸多空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登平注重文史资料的连续性,从2008年到2017年,他先后主编了《开县文史资料四辑》(2008年)和《开州文史资料第七辑》(2017年),形成了开州文史资料的系列记录,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保留了系统档案。

作为刘伯承元帅故乡的文化工作者,刘登平高度重视开州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弘扬。2016年11月,他主编的《走近刘伯承元帅》由开州区政协编辑出版,这部22万字的文集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叙述,全面展现了刘伯承元帅的革命生涯和崇高品格。这一工作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开州"帅乡"文化品牌的精心打造,有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刘登平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2011年,他主编的《开县导游词》由开县旅游局出版,为开县旅游提供了专业的讲解文本;同年,他主编的《重庆旅游文史开县卷〈千年开州〉》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部52万字的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开州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这些工作不仅提升了开州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为促进开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千年文脉帅乡韵——开州文化旅游发展史概述》一文中,刘登平系统梳理了开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价值, 提出"开州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作为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经了'县→州→郡→县→州→县→区'的行政体制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开州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刘登平还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推广。他撰写的《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直接回应了开州酒企对本土历史文化不了解的尴尬,通过考证开州酿酒历史,指出"渌酒即美酒,语出清·龚自珍《哭洞庭叶青原》诗,最早赞颂开州酒为渌酒的则是唐代诗人张籍",为"开味开州"区域品牌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品牌建设相结合的实践,体现了刘登平文化工作的现实关怀和应用价值。

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方面,刘登平也表现出前瞻眼光。早在1992年至1997年间,他就自筹资金创办《青年文苑》报,并获得了著名作家冰心的亲笔题词。2003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他创办了开县作家网,为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他还策划了"开县十大网络写手"大赛等活动,发掘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这些工作不仅拓展了开州文化传播的渠道,也为开州文学创作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刘登平的文化实践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持续性特点。他不仅关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也注重文化成果的转化应用;不仅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方法;不仅致力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质量提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实践,使他对开州文化的贡献超越了个人创作和研究范畴,真正起到了引领方向、搭建平台、培育队伍的作用,为开州文化长远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文化理念:扎根乡土与面向未来的统一

刘登平在长期的文化研究、创作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深刻的文化理念,这些理念既指导着他个人的文化工作,也对开州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对刘登平学术论著、文学作品和实践经验的梳理,可以归纳出他文化理念的四个核心维度:历史根基、地域特色、现实关怀和创新发展。

历史意识是刘登平文化理念的基石。他始终强调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所系,主张通过深入研究地方历史来增强文化自信。在《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一文中,他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指出"开州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聚居",为开州文明找到了深远的历史源头。他对开州建置史的考证同样体现了这种历史意识,详细梳理了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设汉丰县至今,开州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变迁过程。这种深厚的历史意识,使他的文化工作始终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避免了浮泛空谈。

地域特色是刘登平文化理念的鲜明标志。他坚持"开县人写开县、开县人为开县积淀文化"的创作研究方向,倡导文化工作要扎根乡土、彰显特色。在《行走在开县》《桔熟为谁红》等文学作品中,他聚焦开州本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在《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中国龙珠茶文化宝典》等研究著述中,他深入挖掘开州特色产业的文化内涵。这种对地域特色的执着追求,使他的文化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也为开州文化标识的塑造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登平的文化理念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创作而创作的倾向,主张文化工作要服务地方发展、回应现实需求。在《开州酿酒历史与现代白酒产业发展探究》中,他明确指出撰写酒史考述文章的目的是"帮助白酒产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直接回应了开州酒企对本土历史文化不了解的尴尬。同样,他在《开州工业发展历程与现代工业转型》中研究古代制盐业,也是为"开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这种将历史文化研究与当代发展相结合的思路,体现了刘登平文化理念的实践品格。

创新发展是刘登平文化理念的时代特征。他既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强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开州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嬗变》中,他探讨了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适应与创新;在创办开县作家网、策划网络写手大赛等实践中,他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新途径。这种守正创新的文化理念,使他的工作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时代活力,为开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登平的文化理念还体现在他对文化整体性的认识上。他善于从多维度、多层次把握开州文化的内在联系,将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等视为有机整体。在《上古三大奇书与开州文明的多维关联综述》中,他尝试揭示《山海经》《周易》《黄帝内经》与开州地域文化的复杂关联;在《千年文脉帅乡韵——开州文化旅游发展史概述》中,他系统分析了开州"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景观"等多元文化元素的旅游价值。这种整体性思维,使他对开州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更为全面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刘登平的文化理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早期他更侧重于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如《开县政协志》《开州文化与文化新城》等;中期转向专题性文化研究,如《中国龙珠茶文化宝典》《百年妇运花耀开县》等;近年来则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应用,如《开州酿酒历史与现代白酒产业发展探究》《开州工业发展历程与现代工业转型》等。这一发展轨迹反映了他文化理念的与时俱进,也体现了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刘登平的文化理念对开州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他的倡导和示范下,"开州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汉土丰盛"、"小天府"、"金开县"、"帅乡"等历史称谓被重新发掘并赋予时代内涵。他提出的"文化赋能产业"思路,为开州白酒、茶叶、旅游等产业提供了文化支撑。他坚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自信"主张,激励了更多开州文化工作者扎根乡土、潜心创作。这些影响虽然难以量化,但对开州文化生态的改善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治学方法与工作特色

刘登平在开州文化研究、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方法和工作特色,是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宝贵经验。通过对其学术历程和作品特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四个鲜明的特色:史料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系统思维与专题研究相补充、学术严谨性与表达通俗性相统一、个人钻研与团队协作相促进。

史料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是刘登平治学方法的显著特点。他注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中,他不仅查阅了大量古籍文献,还"据上世纪80年代开县国营酒厂对江、东、浦一带民间酿酒艺人的调查走访",记录了民间称蒸馏酒为"烧老二"的口述资料。这种"纸上材料"与"地上材料"互证的方法,使他的研究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基础,避免了纯书斋研究的局限性。

系统思维与专题研究相补充是刘登平工作特色的重要体现。他既注重对开州文化进行系统性把握,如《千年文脉帅乡韵——开州文化旅游发展史概述》全面梳理了开州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元素;又擅长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如《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聚焦开州史前文明,《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专论开州酿酒业发展。这种点面结合的研究策略,使他对开州文化的理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刘登平的学术严谨性与表达通俗性相统一的特点值得称道。作为学者,他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在《上古三大奇书与开州文明的多维关联综述》等研究中注重考据和论证;作为作家和公众知识分子,他又追求表达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使专业研究成果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在《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中,他以"渌酒之美,美在开州"这样富有诗意的句子开篇,然后逐步展开专业考证;在《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中,他将"三皇五帝"等传说与开州考古发现相结合,既保持了学术性又增强了可读性。这种雅俗共赏的追求,扩大了他的文化影响力。

个人钻研与团队协作相促进是刘登平工作方式的又一特色。他既有独立研究的定力,出版《行走在开县》《桔熟为谁红》等个人专著;又具备组织团队完成大型文化工程的能力,主编《开州历代史志文献汇编》《重庆旅游文史开县卷〈千年开州〉》等集体著作。特别是在政协文史工作中,他善于整合各方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完成《走近刘伯承元帅》《百年妇运花耀开县》等专题编纂任务。这种个人与团队的良性互动,使他能够承担并完成各类文化项目,实现效益最大化。

刘登平的治学和工作还具有跨界融合的鲜明特征。他打破了学科壁垒,将历史学、文学、民俗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开州农耕文明史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他将历史研究与农业经济分析相结合;在《开州酿酒历史与现代白酒产业发展探究》中,他把酒文化研究与产业现状考察相融合。这种跨界思维使他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把握问题,提出更具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见解。

持之以恒的学术毅力是刘登平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从199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呼唤温柔》开始,到2025年仍在发表《千年文脉帅乡韵——开州文化旅游发展史概述》等新作,三十余年来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和研究热情,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或新书出版。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基层文化工作者中实属罕见,也是他能够系统深入开州文化研究的关键因素。

刘登平的治学方法和工作特色形成于长期的文化实践,既吸收了传统学术的精华,又融入了现代学术的理念;既保持了知识分子的学术操守,又体现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务实精神。这些方法和特色不仅对他个人的文化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开州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对培养新一代地方文化工作者具有启示意义。

社会影响与历史贡献

刘登平三十余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开州文化的研究、创作与实践,其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历史贡献多元而持久。作为开州文化事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他通过个人著述、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地方认同、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开州文化生态的改善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刘登平的贡献具有奠基性意义。他主持或参与编纂的《开州历代史志文献汇编》《清代开县志校注》等著作,系统整理了开州历史文献,为开州文化保存了珍贵记忆。他撰写的《话说开州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等文章,将开州文明史追溯至原始社会和新石器时代,极大地延伸了开州文化的历史纵深。他对开州城市变迁史的研究,如详细考证"刘备于澎溪源南岸筑造汉丰县城"、"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等历史事件,为开州城市历史提供了权威解读。这些工作填补了开州文化研究的诸多空白,构筑起开州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

刘登平对地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带动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开州区作家协会主席,他通过创办《青年文苑》报、开县作家网,策划"开县十大网络写手"大赛等活动,为本土文学爱好者搭建成长平台。他培养和推出了不少文学新人,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开州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这种"传帮带"的文化传承模式,保证了开州文化事业的薪火相传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他以自己的学术态度和敬业精神,为开州文化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开州的文化风气。

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方面,刘登平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社会影响。他通过《行走在开县》等文学作品塑造开州地域形象,通过《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等研究挖掘开州文化特质,通过《千年文脉帅乡韵——开州文化旅游发展史概述》等文章梳理开州文化脉络,不断强化开州人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他对"汉土丰盛"、"小天府"、"金开县"、"帅乡"等历史称谓的挖掘和诠释,为开州提供了鲜明的文化标识,增强了开州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的构建,对于凝聚地方发展合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登平的文化研究还对开州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他的《开州酿酒历史溯源小考》直接回应了酒企对本土历史文化不了解的尴尬,通过考证"唐代诗人张籍赞颂开州酒为'渌酒'"等史实,为开州白酒产业赋予了历史底蕴。他在《中国龙珠茶文化宝典》中对开州龙珠茶文化的挖掘,在《开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文化集萃》中对开州中药传统的梳理,都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文化支撑。这种文化与产业的互动,体现了文化研究的现实价值,也为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文旅融合发展领域,刘登平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主编的《开县导游词》《重庆旅游文史开县卷〈千年开州〉》等著作,直接服务于开州旅游发展。他在《千年文脉帅乡韵——开州文化旅游发展史概述》中系统梳理的开州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景观"等,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文化依据。他对开州故城变迁、澎溪河流域文明等的研究,丰富了开州旅游的文化内涵。这些工作促进了开州文旅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推动了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刘登平对开州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功不可没。他提出的"开味开州"文化品牌概念,对"帅乡"形象的诠释,对"汉土丰盛"文化的挖掘,都为开州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他通过天涯论坛等平台推广开州正能量故事,与广东青年歌手合作传播开州文化,拓展了开州文化的外部影响力。这种品牌化思维和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开州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刘登平的工作记录了开州社会变迁的生动细节。他在《行走在开县》中记载的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和"9·4"特大洪灾,在《开州工业发展历程与现代工业转型》中分析的开州工业变革,都是开州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这些记录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开州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为后人了解开州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刘登平的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具体成果上,更体现在他对文化发展理念的倡导和践行上。他坚持的"扎根乡土、服务地方"的创作方向,"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的文化理念,"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研究导向,已经深深融入开州文化工作的实践中,影响着开州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层面的影响,虽然难以量化,但更为根本和持久。

综观刘登平的文化人生,他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成长为开州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从个人创作扩展到组织大型文化工程,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贡献层次不断提升。他以学者的严谨、作家的情怀和实践者的务实,构筑起开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实桥梁,成为开州文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者。他的工作和成就证明,基层文化工作者同样可以有大作为,地方文化研究同样可以大显身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赵... 赵云和吕布是更厉害这种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 为什么赵云更厉害? 赵云是三国时代的名将,他在历史上...
原创 美... 在9月30日晚上,美国参议院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紧接着白宫宣布,联邦政府将在当天晚上11点59分正...
原创 小... 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知画是永琪的两位妃子,这两位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常常让观众产生疑问。尤其...
原创 清... 照片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记录了时光的痕迹,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照相机也进...
原创 国... 韩国主办的国手山脉杯如今已迎来第11届赛事。 本届比赛共有16名棋手参赛,其中韩国派出8人:中国大...
原创 五...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一直由五个大国组成: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唯一的变化是...
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近日看到一篇微头条,提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资本主义演变为官僚资本主义,最终官僚集团出卖了民族...
原创 1... 在中国辽阔的历史画卷中,塞外疆域始终书写着独特的篇章。古人曾用塞外风光无限好,关东沃野水迢迢的诗句,...
原创 为... 最近,我上了一堂名为《近代史纲要》的课,这堂课解答了我多年来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最终选择走上了社会...
原创 刚... 9月下旬,沙特派出由陆、海、空三军近20名高级将领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出席中沙军事合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原创 从...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晚清常常被认为是一个愚昧、弱小、落后的时代,似乎任何一个外部国家都能轻易地击败清...
原创 斯... 斯大林曾说过:“把国家建设成为坚固的国防工业力量和集体农业力量联合体,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和目标。”这句...
原创 八... 萨尔浒之战与白甲巴牙喇 1619年,萨尔浒之战是一场决定大明与后金命运的关键战役。在战斗最为胶着时,...
原创 日... 1940年7月26日,冀东的八路军在包森副司令员和参谋长曾克林的指挥下,准备在白草洼进行一次伏击战,...
原创 中... 当前,俄乌战争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根据目前的形势,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对峙几乎势均力敌。2025年9...
原创 果... 自从果敢“四大家族”被彻底清除后,控制果敢老街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渐渐淡出了中国网友的关注。可就在前...
原创 开... 在1955年,十位杰出的将领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军衔,这个军衔仅次于元帅。从1955年至今,...
原创 胡... 作者:朱炳东 1940年5月下旬,侵华日军派遣军总司令部给驻蚌埠的日军21师团发来一封电报,内容是...
历史上“因果报应”!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原创 襄... 关羽是蜀汉最重要的名将之一,他的任务是镇守荆州。刘备攻下汉中后,关羽主动出击,发动了襄樊之战,企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