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京南沃土孕育的千年宰相之乡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华北平原腹地,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高碑店。这片肥沃的土地自古就是物产丰饶、人才荟萃之地。特别是在宋辽对峙之后的数百年间,因其紧邻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得以率先沐浴中原文化的滋养,造就了无数杰出人物。仅在辽、金、元三个朝代,这里就诞生了四位位极人臣的宰相,足见其人文底蕴之深厚。
辽代三元及第的贤相王棠 在辽代太康年间,新城县(今高碑店市)出了一位传奇人物——南府宰相王棠。他自幼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不仅文章锦绣,更在科举考试中创造了连中三元的奇迹,将解元、会元和状元三项桂冠尽收囊中。要知道,在辽朝34位状元中,他是唯一获此殊荣者。纵观中国科举史,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至清末废除的一千多年间,能实现连中三元的也不过寥寥十余人。 王棠的仕途始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盐铁使一职。他雷厉风行、秉公执法的作风很快赢得了百姓赞誉,却也因触犯权贵利益而遭诬陷入狱。洗清冤屈后,他被调任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户部使,在辽东地区赈济灾民,政绩斐然。大康三年(1077年),王棠升任枢密院副使,最终官拜南府宰相。在相位上,他克己奉公,大力推行汉儒文化,施政严谨,整顿法纪,救济灾民,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被后世誉为辽朝一代贤相。 《辽史》中这样评价王棠:练达朝政,临事不怠,在政修明法度,有声。短短数语,道出了这位高碑店先贤的为政风范。 金代爱民如子的宰相时立爱 金代天会年间,又一位新城县人登上相位,他就是中书令时立爱。虽然我们无从考证立爱这个名字的具体由来,但从他一生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经历来看,确实人如其名,是一位心怀大爱的贤臣。 时立爱自幼勤奋好学,于辽太康九年(1083年)考中进士。他成长于宋、辽、金三国混战的动荡年代,初为辽臣,因目睹朝廷腐败而愤然辞官归乡。值得一提的是,时家世代富裕,每逢灾荒之年必开仓赈济,还免除了许多乡邻的债务,深受百姓爱戴。这样的成长环境,让时立爱从小就培养出体恤民情的可贵品质。 当时金辽交战,百姓流离失所。已投效金朝的时立爱上书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力主推行招抚政策,禁止军队烧杀抢掠,安抚流民,并建议重用汉官以汉法治民。这些建议被金太祖采纳,使无数百姓免遭战火涂炭,战后得以迅速恢复生产。 天会九年(1131年),时立爱升任侍中、知枢密院事,执掌金国军政大权,后又加封中书令。天会十五年致仕时,更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天眷三年(1140年),这位爱民如子的贤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二岁,谥号忠厚,安葬于新城紫泉河畔。他的墓地被后人称为时林,每逢秋日景色尤为动人,时林秋色更被列入新城八景之一。 元代两位杰出的丞相世家 到了元代,高碑店地区又涌现出两位杰出的丞相,而且他们还是祖孙关系。 第一位是忽必烈朝的中书右丞相安童。他是蒙古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四世孙,新城县是他的封地。安童年少时就随父亲霸都鲁南征北战,十六岁就被忽必烈任命为怯薛长(禁卫军统领)。自至元二年(1265年)起,安童担任中书右丞相长达十余年。在任期间,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励精图治,整顿朝纲,废除苛政,举荐贤能,抑制奢靡,减轻赋税,更扳倒了阿合玛、桑哥等贪官污吏。他积极推行汉法治国,重用汉族官员,提高汉人地位,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 安童去世后,元成宗追赠他为推忠德翊运功臣,并在他家族封地(今高碑店市和平办事处境内)立《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建立祠堂祭祀。如今碑座尚存,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另一位是安童之孙拜住,他是木华黎的六世孙,出生在今高碑店市和平办事处南虎贲驿村附近,这里当年是其家族封地,俗称拜住庄园。据清道光《新城县志》记载,这里曾是元英宗驻跸之所。 拜住五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十二岁就承袭了怯薛长之职,掌管皇宫宿卫。在元英宗时期官至中书右丞相。任相期间,他重振朝纲,裁撤冗官,推行助役法,大胆任用汉官,使朝政焕然一新。可惜在至治三年(1323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拜住与元英宗一同在政变中遇害,壮志未酬。 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 辽、金、元三朝,四位与高碑店渊源深厚的宰相,不仅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他们或出身汉族,或来自蒙古贵族,但都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的高碑店人,依然传承着先贤们崇文重教、勤政爱民的精神。督亢文化研究会等组织正致力于挖掘和弘扬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千年文脉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作者简介: 董洪军,1972年生于河北高碑店,高碑店市人大代表,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督亢文化研究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