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去世之后,智氏的荀瑶当上了晋国正卿。
在晋国,荀氏是一个相当强大的氏族。荀氏祖上原本为原氏,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晋武公消灭荀国之后,将原氏黯封在荀,从此荀氏诞生。“原氏黯”这一称呼,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的另一称呼可能就极为出名了——协助晋献公完成假道伐虢之计的晋人荀息。荀息虽然功大,却不幸死于晋国内乱,荀氏也因此遭遇第一次重大挫折。但晋文公回国后,荀氏的荀林父逐渐被提拔重用,在晋成公时还当上了正卿。更为可喜的是,荀林父之弟荀首战功卓著,也进入了卿士行列。荀林父曾担任中行之官,所以他的后裔被称为中行氏;荀首后裔也另立别氏,称为智氏。除了智氏与中行氏外,荀氏还有存在其他氏族;在晋平公时期担任卿士的程郑,也是荀氏别族。因此,虽然荀瑶时期中行氏已被驱逐出晋国,但凭借强大的荀氏家族势力,智氏在晋国依然首屈一指。
晋国公室每况愈下,荀瑶又成了正卿,晋国国政就几乎就是他一人说了算。说一不二的荀瑶,心态开始急剧膨胀。为削弱其他卿族,荀瑶公然仗势欺人,强行向其他卿族索要土地。可在荀瑶从韩、魏二家得到土地后,却在赵氏一家吃了闭门羹。荀瑶立刻联合韩、魏二家,前往围攻赵氏。不想,在晋阳之战中,赵氏却成功策反了韩、魏二氏,反攻荀瑶、将智氏给灭了!
智氏被灭后,韩、赵、魏三家幸存到最后的卿族就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该如何划分彼此的地盘?
当前情势下,晋国公室完全成了傀儡,已不足为虑。智氏被灭,其土地自然归三家所有。可是,土地有肥有瘠,有山川有河流,有高山有平原,想要公平地划分到每一家也是个不小的难题。闹得不好,三家刚灭了智氏,可能又会因为土地的分配不均而再干上一战!就在这时,韩氏谋臣段规突然向韩康子提出了一项令人惊讶的建议:“分地的时候,一定要得到成皋!”
成皋,又称虎牢,位于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地势险要,长久以来就是军事要地。西周时,此地为东虢国,是周王室防范殷商人向西反扑的重要关隘。西周覆灭后的“二王并立”时期,郑武公灭了东虢国,将此地作为防范中原诸侯向周平王政权进攻的重要一环。春秋中晚期后,郑国堕落成了东周二流国家,成皋又在晋、楚争霸的大格局下逐渐被晋人侵占,成为晋国领土。
此时,成皋地势仍然险要,可对晋人来说,却显得有些无足挂齿——毕竟成皋两侧,西边是周王室,东边是郑国,这二者的存亡晋人都不太放在心上。相反,正因成皋地势险要,山地极多,对农业种植十分不利。这样的土地,就显得有些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听段规这么说,韩康子觉得非常奇怪:“成皋,到处都是存不住水的石头地,寡人要了这块地也没什么用!”
可段规却别有一番见识:“不是这样的。下臣听说,一里之地,能牵动千里之地的得失,这是因为地势有利;万人之众,能攻破三军,这是因为能出其不意。主君如果能听取下臣之言,那么将来韩氏必定能占有郑国!”
韩氏土地,大多在黄河以南。韩氏以北,就是魏氏与赵氏;向西,就是秦国;往南,就是楚国。未来韩氏要想发展,最容易的突破方向就是向东:韩氏之东,有郑国、宋国、卫国等等诸多东周二、三流国家。就此态势而言,成皋就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东西方要冲之地,如此险要关塞,怎么能放弃?
想到这,韩康子也动心了,回应道:“好!”
公元前375年,趁着郑国多年内乱,韩哀侯出兵灭了郑国,顺便就把国都迁入了新郑!回顾韩国吞并郑国的历程,人们发现,果然是从成皋开始扩张的!
段规为韩氏谋划成皋之地,只不过是三家分晋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由此可以看出,智氏被灭之后,三家已经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将来而谋取利益了。不过,韩赵魏三家在分晋程中都为自己争取利益,那么在此过程中,究竟是谁获利最多?
先来看看三家到底分到了哪些土地。
在黄河以北,韩氏之地包含今山西西南部,临汾市西南,长治市上党区、长治市东部,晋城市大部以及河北涉县等等地方。在黄河以南,韩氏又获得了从楚国手中抢来的今河南南阳、泌阳、叶县、舞阳、襄城、舞钢市、鲁山县、卢氏县、汝州市、邓州市、方城、上蔡等等地方。此外,原本晋国的成皋、宜阳、新安、灵宝市、嵩县等地也归于韩氏门下。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又占有了原来郑国的今河南禹州、新郑、郑州、长葛、新密、登封等等土地。整体而言,韩国土地北到上党,南到南阳、方城、舞钢、上蔡、长葛一线,西到灵宝,东到郑州,号称千里之地。
魏氏土地,向西深入渭河平原,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以北,从大荔县直到延安市一带,几乎是沿着北洛水与秦国隔河对峙。黄河以东,魏氏分到了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的解州镇一带,新绛、吉县、隰县、襄汾县等地。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一带,有今山西阳城县、晋城市区、今河南沁阳、卫辉市、安阳市、今河北大名东南等等广阔的河内之地。黄河以南,则有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开封,商丘睢阳区、许昌、叶县东南、今山东鄄城、菏泽等地。魏氏承接了当初晋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域,也号称千里之地。 赵氏土地在三家中最为偏僻,然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大力向北扩张地盘,土地得到了大大扩张。在西北方,赵氏占领了今陕西榆林市及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在黄河以东,赵氏拥有今山西太原、吕梁市离石区、定襄县、沁县等等地方。东北方,赵氏拥有今河北邢台市信都区,正定,石家庄市东北,任丘西北等等地方。在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后,赵氏又占领了今河北正定一带的广大地区。在东部,赵国有今河北广平县,平乡县,清河县,河间市,沧县,文安县,泊头市,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甚至还扩张到了今天津市的部分地区,及章武河以北地区。在南部,赵国则拥有今河北邯郸市成安县、今河南内黄县等等地方。赵氏之地,地域极广,号称二千里之地。[1]三家土地,赵氏土地最为偏僻,多远离中原地带。赵氏之地,很多都处在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的过渡区域,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对赵氏来说其实极为不利。以此而言,三家分晋时,赵氏吃了大亏。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赵氏土地的分布,也意味着赵氏远离传统诸侯强国如楚、秦、齐等等,国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最小。另一方面,由于西北游牧民族此时还处在一片散沙状态,相对于中原文明可谓是极其落后,因此在西北赵氏就显得鹤立鸡群。所以,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不但轻松吞并了中山国,还向西扩张到了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或今陕西榆林东北)、五原(今内蒙古五原)一带。到了苏秦之时,“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在三晋中堪称最强。
魏氏可以说占据了旧时晋国最为核心的区域,还控制了渭河平原通往中原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崤函通道。魏氏土地,大多处在农耕文明核心区,人口众多。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军事上来说,魏氏都可以说是占了大便宜。所以,苏秦称魏氏“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无以异于三军之众!”可魏氏领土却存在一个大隐患:长期与秦国正面冲突。魏氏的河西之地,与秦国全面接壤,时刻都面临着来自西部邻居的威胁。魏文侯之时,魏国能团结韩、赵,没有身后之忧时还能与秦国对抗;可魏武侯继位后,先后与韩、赵闹翻,魏国腹背受敌,从此对秦国就落在了下风;到了魏襄王之时,就不得不主动将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这以后,魏国雄风不再,不复当年之勇。 相比较于其他二氏,韩氏国土最为狭小。除了后来吞并的郑国,韩氏在黄河以南的土地一是三晋从楚国手中抢夺来的南阳(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邓州市)等等土地,还有一部分是晋人消灭陆浑戎后占领的土地。黄河以北的土地,如上党等等,也是当年赤狄人生活的地方。戎狄居住的地方,大多环境相对恶劣;南阳、邓这一带,西周末年太史伯阳也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更何况韩氏周边,不是像秦、楚这样的强国,就是周王室,可谓是四战之地。综合来看,韩氏的竞争发展态势最为恶劣。为了弥补自身的短处,韩氏唯有利用郑国强大的工商业实力,以技术提升来增强韩国的军事实力。所以,苏秦称韩“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至韩出”。以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而言,三家分晋后魏氏短期获利最多,赵氏发展空间最好,韩氏其实最为憋屈。但整体而言,虽然三家分晋后各有优劣势,但在达成协议之时,三家都将彼此的利益达到了最大化,否则分晋的协议不可能和平达成。
对于三家而言,能脱离晋国而独立建国,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过,三家都没想到两百多年后,韩赵魏就陆续灭于晋国长期手下败将——秦国之手。这究竟是三家利益的最大化还是祸患的最大化?
[1] 三家分晋后的领土划分,参照《战国策集注汇考》“韩策”、“赵策”、“魏策”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