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虽然讲述的是神话故事,却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观,将人间、天庭、西天和地府有机串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书中主角唐僧(玄奘法师)奉唐太宗之命西行取经,历经重重磨难最终带回佛经。
在取经途中,唐僧每到一个国家都会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并出示通关文牒。各国国王见到文牒后,往往以礼相待。这种通关文牒的功能,其实类似于现代的护照。
通关文牒的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通过户籍制度管理人口,设立界碑划分疆域。这种制度既能保证税收和兵役,也能防止百姓外逃。到了秦朝,商鞅变法推行严格的户籍登记,禁止百姓随意迁徙,所谓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相当于古代的人口普查。官员会详细记录每户的家庭成员、籍贯、相貌等信息。比如名将赵云常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则因出身被称为涿郡屠夫。
唐代的通行凭证
唐朝沿袭前朝的户籍管理制度,由吏部负责。普通百姓若要出县或出国,需向当地官府申请通行证,获批盖章后方可成行。而像唐僧这样的出国使团,必须经过吏部审核,加盖国玺。
由于唐太宗推崇佛教,他亲自为唐僧签发通关文牒。这份文牒每到一国都需加盖该国印玺,相当于获得通行许可。唐僧回国时,文牒上已盖有宝象国、乌鸡国、女儿国等西域诸国的印章。
文牒内容揭秘
唐太宗的文牒写道:东土大唐王皇帝李,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前往西天拜佛求经......途经各国,望予放行。这既表明了出使目的,也暗含大唐的威慑力。当时唐朝国力强盛,西域诸国为避免冲突,大多予以放行。
语言障碍的疑问
有人质疑:西域各国语言不通,如何读懂唐朝文牒?临近唐朝的国家或许有通晓汉文者,但像天竺等遥远国度,风俗迥异,语言更难沟通。
因此可以推测:唐僧可能到访过比文牒记载更多的国家。但在语言不通的地区,他或许只能悄悄通过,未能获得正式的通关印玺。这也为取经之路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