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和刘备一生都在争霸天下,但最终三家的基业却没有传到子孙手中,而是被司马懿夺走,天下归于晋。
其实,曹操在世时已经察觉到司马懿野心不小,他曾提醒儿子们“司马懿将来必定会插手你们家的事情”。但因为惜才,他始终没有下杀手。曹操认为:一方面,自己的儿子曹丕有能力驾驭司马懿;另一方面,他还为子孙留下了几位实力超群的将领,他们的存在足以牵制司马懿,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一、夏侯惇
夏侯惇是曹操的堂兄弟,也是最早追随曹操的宗亲大将。
早年,曹操创业艰难时,夏侯惇一直是最可靠的臂膀,为他招兵买马,征战沙场,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夏侯惇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这反而更凸显他的英勇。等到曹操势力壮大、名将云集时,夏侯惇逐渐退居幕后,但他在军中的威望依旧极高。遗憾的是,他在曹操去世的同年也病逝了。若他能多活几年,司马懿恐怕不敢轻易谋反。
二、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从兄弟,亦是宗亲重臣。
在天下大乱之初,曹仁就自募士卒,后来主动投奔曹操,可算是曹魏阵营的“元老股东”。他多次随曹操征战,攻破袁术、擒拿吕布、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功勋显赫。赤壁之败后,他又镇守襄阳、樊城。
219年,关羽大举攻打樊城,水淹七军,震动天下,但曹仁却牢牢守住樊城,使关羽久攻不下。曹仁的防御之功,使他成为曹操最信赖的守城大将。只可惜,他在223年病逝,否则司马懿也难以放肆。
三、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侄子,自小深受喜爱,被视如己出。
他是“八虎骑”之一,年轻时战功突出。曹操在世时因名将众多,他的表现机会有限;但到了曹丕时期,他开始崭露头角,多次击败孙权部将,甚至火烧吴军营寨,震慑江东。
后来,曹丕将曹休、曹真、司马懿等人托付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曹叡。可惜的是,曹休在一次对吴作战失利后,羞愧病逝。若他继续掌权,必能压制司马懿的野心。
四、曹真
曹真是曹操的族子,早年就在汉中之战中表现突出。
曹丕继位后,他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镇守西北,防御蜀汉。等到诸葛亮开始北伐时,曹真与司马懿一同迎战,多次击退蜀军,让诸葛亮屡战屡败。
曹叡时期,他官至大司马,权位极重。若非他病逝过早,司马懿绝无机会独揽大权。
五、曹彰
曹彰是曹操的儿子,以骁勇善战闻名。
曹操本来有几位优秀的儿子:曹昂早逝,曹冲英年夭折,剩下曹丕、曹植与曹彰。相比兄弟们,曹彰无意问鼎继承,只热衷于征战沙场。
他曾率军大破乌桓,又平定鲜卑,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因为他掌握重兵,曹丕对他有所防备。223年,曹丕召他回京,不久曹彰突然暴毙,年仅三十五岁。若他仍在,司马懿也难以造次。
---
总结来看,曹操之所以敢留司马懿不杀,正是因为有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和曹彰这些悍将坐镇。然而,命运弄人,这些人或英年早逝,或病死军中,没能长久支撑曹魏。等他们相继离世,司马懿再无忌惮,最终篡夺了曹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