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恶钱”种类极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民间私铸的小钱,这些钱币往往减重偷工,质量很差,比如鹅眼钱、挺环钱、铁锡钱、铜荡钱、穿穴钱、铜沙钱、偏炉钱、铜液钱、熟铜钱、沙涩钱、棱钱、时钱、古文钱、缺顿钱、白疆钱、黑疆钱和盘陀钱,共十七种。
第二类则是官方发行的虚值大钱,这类钱面值虚高,不符实际,比如乾封泉宝、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以及史思明割据洛阳时发行的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共五种。
---
一、鹅眼钱
鹅眼钱又叫鸡目钱,起源于南朝时期,是典型的私铸劣质钱。
当时宋前废帝解除禁令,允许百姓随意铸钱,结果导致货币体系崩溃,钱币轻薄脆弱,甚至“入水不沉,随手可碎”。十万枚鹅眼钱不过一把之多,买一斗米竟要一万枚,可见其对市场秩序破坏之大。
鹅眼钱直径约1-1.7厘米,重量大多不足1克,做工粗糙,多无文字,即便有字也残缺不齐,形状类似鹅眼,因此得名。虽然屡遭官府禁止,但依旧长期流通,甚至到了唐代天宝年间,奸商还大量收集,用来冒充官钱进京使用,严重冲击了正常经济。
鹅眼钱在文人诗句中也常被提及,与汉代“榆荚钱”相提并论,成为劣币的象征。
---
二、挺环钱
挺环钱比鹅眼钱更劣质,是把五铢钱等铜钱凿去内圈后形成的残币。它质地轻薄,形制粗糙,常呈圆环状,文字残缺。
东汉末年起,剪凿钱便盛行,后来流行的挺环钱延续了这种做法。它破坏了钱币原有的价值,也严重影响市场流通,因此历代多次明令禁止,但因牟利可观,依然难以杜绝。
---
三、铅锡钱(铁锡钱)
这类钱掺杂过量贱金属铅、锡、铁,降低铜钱成色,以谋取暴利。唐代官方铸币比例严格控制,但民间盗铸者常常擅自改变比例,导致钱币轻薄、软弱,极易损坏。
江淮一带尤为严重,甚至引发物价上涨。唐宪宗元和年间,政府不得不严厉打击,甚至规定使用铅锡钱者不仅本人受罚,其亲属、牙商也要连带处罚。可惜随着晚唐政局混乱,禁令多沦为空文。
---
四、穿穴钱
穿穴钱是指在钱身上凿孔取铜后再流通的钱币。盗铸者把正品钱钻孔,取下的铜重新熔铸获利。由于唐代铜材价格高,销钱为器现象普遍,这种穿孔再利用的方式就更加盛行。
穿穴钱不仅损坏了铜钱本身,还影响市场流通,因此也在禁止之列。
---
五、铜荡钱
铜荡钱是把劣质钱外表镀铜,假装是好钱。它外形看似精美,文字规整,但实际上缺斤少两,容易生锈破碎。由于极具欺骗性,治理难度大,因此常被点名严禁。
---
六、铜沙钱
铜沙钱是用未提炼纯净的铜矿石直接铸造的钱币。因为含有大量杂质,这类钱质量低劣,表面粗糙,极易损坏。唐代文献中多次提到铜沙劣钱泛滥,甚至堵塞了市场流通。
---
七、偏炉钱
所谓偏炉钱,就是与官府铸币体系相对的私炉所铸之钱。它们往往轻小粗糙,材质低劣。尤其在江淮一带,偏炉钱种类繁多,奸商甚至利用“官钱与偏炉钱的兑换差价”谋取暴利,加剧了恶钱泛滥。
---
八、古文钱
古文钱是对隋以前旧钱的统称。虽然有些质量尚可,但大多因磨损严重,轻薄破旧,难以继续作为主币流通,所以唐代也禁用古文钱。部分古钱还被当作药材入药,另有特殊用途。
---
九、排斗钱
关于排斗钱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它是江淮恶钱;另一种认为是国库储钱,用于兑换百姓手中的劣币。后世学者多认为,排斗钱应属国库存钱,但因与劣钱混杂使用而名声不佳。
---
十、其他恶钱
此外,还有一些名称简略、记载较少的恶钱,如铜液、熟铜、沙涩、棱钱、时钱、缺顿、白疆、黑疆、盘陀等。
例如:
- 盘陀钱:虽出自官炉,却质量低劣,被视为劣币。
- 沙涩钱:因未打磨,表面粗糙不光滑。
- 白疆、黑疆钱:因掺杂金属比例不同,颜色发白或发黑。
- 缺顿钱:有缺口或残损的钱。
---
总结
唐代恶钱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经济制度的漏洞和官府打击乏力。大量劣币流入市场,不仅损害了百姓利益,还造成物价波动和社会不稳。鹅眼钱、挺环钱等更成为劣币的代名词,被文人记入诗句,流传千古。
可以说,唐代恶钱现象既是经济发展的副产物,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隐忧。
---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内容再缩短成一篇更通俗的小文章,适合普通读者快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