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声明震动海峡两岸,沉寂多年的洪门组织突然发声,向分裂势力发出严正警告。
这个曾助孙中山推翻清朝、司徒美堂领导抗日、遍布全球的神秘组织,为何在此刻挺身而出?
三百年的忠义血脉,又将如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洪门的来历一直充满争议,有人说它出自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余绪;
也有人认为是明朝遗老在清代初年秘密聚集而成,还有说法追溯到福建漳浦的洪二和尚。
无论起点在哪,洪门的根子都深埋在那段民族兴衰的大背景里。
王朝更替,家国破碎,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秘密社团之上,洪门因此诞生,并且成为民间抗争的重要承载。
进入近代,洪门逐渐与民族革命结合。
1904年,孙中山经钟水养引荐加入檀香山洪门致公总堂,被推为“洪棍”。
这并非单纯的名誉职位。
孙中山修订致公堂章程,把革命纲领写入其中。
洪门从此走出旧式会党的局限,转而成为推动民主革命的力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名单中,六十八人是洪门成员,这一数字足以证明洪门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许多投身革命的青年,就是通过洪门的组织网络集结起来的。
谭人凤曾写过一句话:
“革命之成,实种于二百年前之洪门会党。”
这话不夸张,洪门在武昌起义之后积极响应,地方力量迅速聚合,不久共和便在全国铺开。
洪门的历史说明,民间社团并不只是草莽聚会。
它能在关键时刻转化为民族复兴的推力。
洪门成员散布各地,他们既有江湖色彩,又具备家国情怀。
清廷无法彻底消灭这种力量,反而在辛亥革命前夕迎来了集中爆发。
洪门与孙中山相互借力,革命走向成功。
从明清之交的血雨腥风,到辛亥革命的风雷激荡,洪门的形象已定格为一个充满牺牲精神的民间力量。
它并不依赖王朝施舍,而是靠民众自发凝聚而成。
洪门的故事,折射出民族在困境中自寻出路的顽强。
如果说辛亥革命让洪门走进了近代史的正面舞台,那么全面抗战,则让洪门的爱国情怀,展现到极致。
司徒美堂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青年时期便加入洪门致公堂,早年他漂泊到美国,在波士顿组织安良工商会。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的扩张让海外华侨震动。
司徒美堂在纽约发起成立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筹款、宣传、动员,他几乎倾尽心力。
奔走于美洲国家之间,把祖国的危难传递到侨胞耳边。
许多在海外打拼多年的华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寄钱回国支援前线。
据统计,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美洲华侨十四年间捐款超过6900万美元。
其中美国华侨就贡献了5600万,仅纽约一地就筹得1400万。
1938年纽约女华侨为抗日募捐现场
要知道,那时的华侨大多收入有限。
他们仍然毫不犹豫支援祖国,这种情感,是血脉相连的共鸣。
司徒美堂自己也曾面对危险。
1941年底,他路过香港时,日本特务企图拉拢他担任维持会长。
他严词拒绝,最后在洪门同仁帮助下化装脱险,是筹款的组织者,更是民族大义的坚守者。
新中国成立前夕,83岁的司徒美堂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议。
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这是对他一生爱国行为的肯定。
1955年他去世后,周总理亲自主持公祭,遗体安葬在八宝山。
这种礼遇说明,他是洪门的重要人物,更是民族英雄。
洪门通过司徒美堂这样的领袖,把海外华侨的心凝聚起来。
他们或许远离家乡,但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救国。
捐款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奉献。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身在何处,血脉始终连着祖国。
进入当代,洪门的组织形式与活动逐渐公开化。
不再只是秘密社团,而是以爱国文化、民间交流的方式延续。
1992年,国际洪门总会正式成立,刘沛勋担任总执行长,他在宗旨中明确写入,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同时规定加入洪门的人,必须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底线。
没有国家的统一,个人小家的幸福无从谈起。
刘沛勋公开说过一句话:“没有国哪有家”,这句话流传甚广。
2004年,洪门南华山堂在台湾登记成立,取名为“财团法人国际洪门中华民国总会”。
名字中带有地域标识,核心思想没有动摇,依旧强调爱国忠义,依旧坚守民族立场。
2015年,全球洪门联盟总会长刘会进从台湾高雄赴京,参加洪门爱国文化座谈会。
国台办的相关人士也到场。
刘会进在会上表示,洪门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无意追逐名利,而是肩负民族正义。
这种表态很直接,显示出洪门的精神延续到今天。
洪门在海外有不少堂口,在两岸也有分支,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强调“认祖归宗”的理念,这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
洪门在近代史上曾经扛过抗清、反殖民、抗战的大旗。
今天,他们选择继续在统一问题上发声。
这种发展轨迹说明,洪门从一个会党逐渐转为一种文化符号。
它不仅代表江湖义气,更象征民族团结。
每一次大会、每一份声明,背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洪门的活动也让人看到,民间力量同样能推动两岸交流。
官方有外交渠道,民间则靠血脉、靠历史记忆凝聚。
洪门正是这种民间纽带的一部分,既承载历史记忆,也参与现实政治。
时间来到今天,洪门依然没有远离民族大义,在统一问题上,他们的声音更加坚定。
2024年5月,中国洪门促进会发表声明。
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祖国统一更是势在必行。
这份声明直指分裂势力,要求他们认清现实,不要妄想分裂国家。
洪门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立场,没有模糊空间。
同年10月,国际洪门中华总会致贺台湾各界促进和平统一大会。
他们在贺文中表示,多年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团结洪门昆仲,共守民族大义。
态度清楚: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洪门在声明中多次提到“爱国忠义”。
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从明清之际到辛亥革命,再到抗战与新中国成立,洪门始终与民族命运相连。
如今面对统一问题,他们依旧站在民族立场上。
洪门组织还强调,要深化两岸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不仅要让两岸民众有物质往来,更要实现心灵契合。
他们相信,只有心连心,统一才能真正实现。
这种态度说明,洪门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
他们愿意把力量用在交流合作之上。
推动经济融合,推动文化沟通,让两岸的纽带更加紧密。
洪门的坚持,给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洪门的立场不会动摇。
几百年来,洪门的口号始终围绕民族大义。
如今在统一问题上,他们的表态更具现实意义。
洪门的发展道路,已经从秘密结社到公开组织。
从地下抗争到公开发声。
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始终守护民族团结的决心。
统一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民族的宿愿。
洪门要为这个目标继续贡献力量。
洪门走过数百年风雨,从反清复明到辛亥革命,从抗战筹饷到新中国建设,再到今天的统一大业,始终没有背离民族立场。
他们在海外、在台湾、在大陆,用行动证明,血脉可以漂泊,信念永远归根。
洪门的历史,是民族团结的一部分。
洪门的未来,也必将继续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参考资料
《洪门概述(中国洪门促进会)》 · 中国洪门促进会 · 2023-09-17
《司徒美堂与中国致公党》 · 中国致公党 · 2016-02-02
《洪门历史研究的集成之作》 · 中华文史网 · 近年出版
《司徒美堂与致公党四大》 · 广东致公党 · 2023-07-31
《“史海探源”试析抗战时期美洲洪门的民族主义话语与政治诉求》 · 中国侨联 · 2025-01-24 ·
《揭秘洪门起源及历史演变》 · 新浪新闻 · 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