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得志将军怀着对老战友李祥的思念,踏上了前往湖北荆州的旅程。他急切地想探望李祥,打听到他的住址后,毫不犹豫地去看望了他。
当杨得志敲开李祥的门时,两位久别的战友激动得泪水涟涟,紧紧相拥。他们回忆起长征时期的艰难岁月,讲述当时的种种困苦与英勇,感叹岁月流逝,却依旧保持着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交谈中,杨得志得知李祥如今过得十分艰难,甚至连看病的钱都没有。更令他震惊的是,李祥竟然被当地县委怀疑成特务,这让杨得志感到难以理解和困惑。作为曾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他深知李祥的忠诚与勇敢,怎么可能被误解成特务呢?
然而,杨得志并不知道,李祥的真名并非李祥,而是侯礼祥。侯礼祥与杨得志等人一起,历经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侯礼祥从小接受了四年私塾教育,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十五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前往荆州、武汉、江西等地谋生。后来,他在江西加入了红军,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和杨得志等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9年春节前,红军正在扩编,侯礼祥在这个时期加入了红军,之后也得到了连长彭绍辉的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终身奋斗。
侯礼祥性格随和,平易近人,身边的人都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礼祥”。虽然他曾试图纠正这个名字,但慢慢地,大家习惯了叫他“李祥”,甚至在红军登记时,他也被错记成了“李祥”。最后,部队里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真名,而这个小小的错误,最终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在长征期间,杨得志与李祥共同经历了许多战斗。杨得志参加了红一团的多次重要战役,如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等,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而李祥,作为杨得志的得力助手,配合默契,共同为红军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两人不仅是上下级的关系,也是深厚的朋友,甚至曾“拜过把子”。长征期间,李祥在与敌军激烈交战时差点丧命。一次,子弹擦过李祥的脖子,幸亏没有致命伤,他被送往医院治疗。周总理亲自前来看望,李祥才得以脱险。然而不久后,他的右腿再次中弹,尽管抢救成功,但他再也无法继续前线作战。
由于伤势过重,李祥被安排到后方工作,先后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之后又回到家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祥渐渐与组织疏远。在家乡,他努力与亲戚联系,但当地的人始终不相信他曾是红军战士,甚至怀疑他是国民党旧军。
李祥内心痛苦,但无论如何,他始终没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多次尝试与组织联系,但因为名字的误差和自己无法拿出证据,所有努力都以失败告终。1961年,他无意中看到杨得志的消息,立即写信将当年长征的一些细节描述给了他。但地方组织认为这些内容不可信,坚决否定了李祥的身份,甚至坚信他是特务。
1971年,李祥听说杨得志被调到济南军区后,决定亲自去找他,却被门口的哨兵拦住,无法见到杨得志。两年后,杨得志调到武汉军区,他再次想到李祥可能在湖北,便派人去寻找,最终找到了李祥的家乡荆州。
杨得志赶到荆州后,得知李祥竟然被当成“特务”,不仅生活困顿,连生病也没有得到照顾。杨得志气愤不已,立刻向县委证明了李祥的身份,向李祥解释了多年来自己因为名字错误未能找到他。李祥听后,泪流满面,不仅因为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身份,也因为找回了当年并肩作战的好战友。
之后,李祥恢复了红军战士的待遇,身体得到了治疗,还为他修缮了房屋。然而,李祥未能在临终前恢复党籍,这成为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侯礼祥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典范。尽管在后半生被误解和诬陷,但他始终心系百姓,关心人民,尽力减轻他们的痛苦,渴望看到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