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景路
在中国,悠闲是一种生活方式,许多人从小就看惯了这样的场景。尤其是在夏天的烈日下,城市的街头、巷口、树荫下,总能看到一幅典型的画面:一把躺椅,一把摇扇,一杯浓茶,配上一位露着胸膛,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的男子。或有的在悠闲地看书,或有的沉浸在呼呼大睡之中,整个人仿佛和这个炎热的夏天融为一体。这样的景象,常常令人羡慕不已。而在日本,这种悠闲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因为日本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享受悠闲,就算有,注重形象的他们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随意。最多的情况是,他们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在自动贩卖机前买上一瓶冷饮,然后快速喝掉,再继续忙碌。而日本人白天是会小睡的,但那通常是在电车上,困了就随便打个盹,与悠闲并无太大关系。
中国的人口众多,街上的人也随之繁忙。无论是走街串巷还是工作,大家都大多显得比较从容,除非有急事,否则匆匆忙忙的情况并不常见。就算是赶火车,许多人也会在候车室里悠闲地泡上几个小时,一点也不觉得烦躁。相比之下,日本人却以分秒为单位来计算时间。在车站,踏上站台的一刹那,电车恰好到来,快速登车后,电车就疾驰而去,这才算是常规。中国人在街头遇到突发事件,常常会自觉围成一圈看热闹,哪怕什么也没看清,也依然耐心围着不走。而日本人则不同,即便是国会议事堂被朝鲜发射了导弹,他们也会认为没时间去凑热闹,继续自己的生活。
在饮食上,中国的早餐和午餐时间通常比较充裕,而晚餐则常常延续着推杯换盏的传统,直到喝个酩酊大醉才肯作罢。日本人的早餐和午餐则完全不同,通常匆匆忙忙,几分钟内就解决了,晚餐虽然也有应酬的文化,但通常因为喝酒被视为继续工作的一部分,喝到最后反而让人更加疲惫。
曾经精力旺盛的中国人,晚上若无大事,常常会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轻松消磨时光。而在日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站前的性服务广告,其中一些服务甚至按“十五分钟”为单位收费,节奏快得让人无法理解悠闲的概念。
在理财方面,国人相对精打细算,即便遇到失业,也能通过亲朋的帮助维持生活,甚至还能继续打麻将、喝茶等。相比之下,日本人却普遍缺乏理财规划,终其一生忙着偿还车贷、房贷,过得匆忙而紧张,最终只剩下赤条条的身躯。
中国古代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成果,如诗词、歌赋、戏曲等,大多是那些拥有悠闲时间的人所创作的。若生活忙碌,如何有心情去写诗作词?正如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闲则能读书,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谋事,闲则能著书。”这种“闲”,显然是对生命的一种从容。相比之下,日本的俳句、川柳虽然也具有独特的美感,但它们短小精悍的形式或许也与缺乏闲暇时间有关。
在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中,他讲了一个希腊人的故事,发人深省。故事里,一个渔夫在海边钓鱼,钓到两条鱼就收竿回家。外国游客看到后问他:“为什么不多钓几条呢?”渔夫答:“多钓几条干嘛?”游客接着说:“多钓几条可以卖钱,然后买房、买船、开店、投资……”“然后呢?”渔夫又问。游客答:“然后你可以悠闲地在河边钓鱼。”渔夫笑着回应:“我已经做到了。”
这个故事的渔夫代表了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虽然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悠闲带有懒散的成分,但生活的选择各有不同,辛苦奋斗取得成功的背后,或许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愉快。而与日本人那种“匆匆”的生活方式相比,保持一份属于自己的悠闲,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