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高手为何会在清朝扎堆?其它朝代的功夫大师去哪儿了?
迪丽瓦拉
2024-11-21 07:08:32
0

原标题:功夫高手为何会在清朝扎堆?其它朝代的功夫大师去哪儿了?

在许多香港功夫影片中,武学泰斗,身处的时代大多是清末民初时期,而且,这个时候还有很多的功夫门派。

为什么功夫高手们会在清朝名声大噪?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它朝代的功夫去哪儿了呢?

梳理总结、规模大成

习武之人,身姿矫健,很多武学大师经过多年习武,身体依然比许多人强健,而且本人也很长寿。

他们其中一些人,为了达到更高的武学造诣,远离闹市,选择居住在深山古寺中,力求从自然中悟到天人合一,让自己的武学造诣更上一层楼。

有些武学大师的寿数将近一个世纪,从清末、民国到建国之后很多年,他们一直在探索武学中的奥秘。

除了武学大师们在不断地追求更高深地武学之外,许多功夫影片中也大量提及到了功夫高手们的影子和他们的事迹。

例如:咏春叶问、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迷踪拳霍元甲和他的徒弟陈真,这些影片中的人物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有些是虚构的。

但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门派的成型时期都是在晚清时期,到了民国,门派中的弟子将本门功夫发扬光大,盛极一时。

为什么这些功夫门派会在晚清时相继成型呢?为什么这些功夫门派,不是在清朝之前成型的呢?

人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契机。功夫是在一拳一脚的招式中,慢慢地由武者们总结经验、整理成册,最终成为一套系统性的功夫。

经过历史上漫长的发展,到了清朝尤其是清晚期的时候,各家功夫在这个时期内逐渐的成型,并相继发展成了不同的武学门派。

开创和发展自家的武学门派,掌门人必须有一身不俗的功夫,比其他人更为高深的武学心得,才能让自家的门派,在众多的门派中有一席之地。同时,门派中也需要培养一批批武学人才,才能保证自家门派生生不息。

晚清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身怀武功的人有了发展的地方,因此,功夫高手众多。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成就了武林高手齐聚现身的局面呢?

反清复明、时局复杂

自清朝入关以来,起初统治者对中原汉族人民是否臣服自己的统治一直存有疑虑和戒备之心。不允许民间的汉人习武,也不允许汉族读书人出任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

清朝立国不久,大多数汉族人民,尤其是明末遗民,对清朝实行的一些过于激进的政策,并不认同。这些人中有些名望和实力的人,他们奔走四方,集结民众,随时准备着推翻尚不稳固的清朝的统治。

在南方,他们拥立明朝宗室为皇帝,建立了南明,来对抗清朝,或许明朝真的是气数已尽,备受汉族人民期待的南明政权,并没有成立多久,就被清军一一剿灭了。

南明政权虽然被灭,但一部分汉族人反清复明的心却依旧活跃着。他们通过成立教会、宗门,暗中积蓄实力,不间断地给清朝政权制造一些小摩擦、小麻烦,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才有所减弱。

到了清朝晚期,内有无数地农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清政府分身乏术,无暇顾及想要反清复明的民间组织。

由于民间组织中,有一些武功上乘的人,清廷难以对付,并且,他们虽然不服清朝的统治,但更憎恨侵占国土的列强,甚至还集合民众,对列强予以痛击。

清政府决定,暂时放下对民间组织的清剿,一些积极改革的地方大员,还聘请民间组织中功夫高强的人,给士兵们做教头,以求通过学习,增强士兵的抗敌本领和体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教头在任满之后,纷纷成立了武学门派,广招弟子,传授武学,希望门派发展壮大之后,积极抗击外来侵略,国土之上再无硝烟,百姓们早日恢复安宁。

人是肉体凡胎,在精湛的武艺,在枪炮面前,也会被打得血肉模糊。不过,武者们一腔爱国热血,枪炮可以杀死他们的肉身,但无法消灭他们的灵魂,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会毫不畏惧地将武学传授下去,将爱国的精神传递给子孙后代。

遗失传承、各有原因

各家武学门派在晚清时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除了清朝,其它的朝代就没有武功绝学和功夫高手吗?

答案一定是有的,只是时间漫长,加之其它原因,一些武功绝学被继承发展了,而另一些武功绝学没有被继承下来,功夫高手们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为人们所知。

清朝是马背上的民族,弓马骑射是统治阶层的必备技能,为了防止汉族人民推翻他们的统治,所以不允许汉人习武。在清朝之前,许多朝代,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也不允许民众们携带杀伤性武器和习武。

并且许多朝代强盛的时候,除了游学的士子和做买卖的商贩,不允许其它民众在不同的地方相互走动、聚集,因此很难形成有规模的势力。

只有民众实在对朝代腐朽的统治忍无可忍,才会爆发相当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个时候,一些门派才有成立的契机。其他时间,是没有发展的机会的。

功夫最开始的时候,是以杀死敌人,保卫自身为目的。后来大一统的王朝基本上稳定时间都比较长,人们发现练习功夫还可以强身健体,为了不伤害到他人,触犯法律,人们逐渐放弃了功夫中危险性极高的招式。

除了国家制度和历史契机,有些武功绝学没有被继承下来,是人为的原因。一代泰斗,武学精妙,造诣高深,可是他的继承者能力有限,并没有完全继承他的全部武学精髓,因此,会遗失一部分。

或者有时候,一代武学泰斗突然意外身亡,还没有来得及将毕生所成传授给弟子们,因此,武学精华也没有被传承下来。

除了整理成册,可供后人借阅学习的武学书籍,一些武学是口口相传,并无可参考的书籍资料,某一代突然中断了,后人再也没有机会见识到这门武学,因此也没有被遗传下来。

虽然有一些武学精华,我们无缘再见到,但也有另一些功夫被整理成册,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并且删繁就简,成为了人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并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如今,国民的生活基本稳定,人们的活动频率下降,身体健康的程度有所下降,切磋一些功夫招式,不仅陶冶情操,还能强身健体。因此,人们会在公园中或者一些宽敞空旷的地方,悠然自得地练习一些修身养性的武功招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清康熙墨地绿彩龙纹盘,龙纹密码... 清康熙墨地绿彩龙纹盘 龙纹密码与天价的碰撞 一、瓷器名称与基本特征 这是清康熙墨地绿彩龙纹盘,以墨...
原创 伤... 1937年11月,上海迎来了一场惨烈的战役,整个城市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下。经过三个月激烈的淞沪会战,中...
原创 朝...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愿这篇文章带给您愉悦的阅读体验。 ...
原创 张... 张鲁是三国时期一位颇具特色的军阀,凭借宗教背景和道教力量,他在乱世中成功建立了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政...
《永乐大典》失佚记 经过数十年的酝酿和筹备,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名儒姚广孝、解缙等组织朝臣文士、宿学老儒共2169人...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奚康生... 奚康生(467年—521年),本姓达奚,北魏名将。《魏书》记载奚康生为河南洛阳人,其实这是当时对南迁...
原创 1... 1992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苏联解体后首次访问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老布什。苏联的解体意味着曾...
原创 朱... 1941年初的某一天,朱德总司令突然召集了359旅旅长王震,告知他即将承担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 ...
原创 东... 在西晋灭亡之后,随着皇室成员的南逃,经历过八王之乱的司马睿最终抵达江东。江东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战火,...
原创 1... 在山东省胶东半岛的西北部,有一个县级市,名叫黄县,也就是如今的龙口市。龙口虽然地理面积不大,但其经济...
原创 1... 1944年深秋,桂林城笼罩在沉重的硝烟中。守卫这座城市的不足三万士兵,面对的是日军的十万大军,他们装...
原创 唐...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了,由于唐玄宗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所以也没有在军事上做任何准备。...
原创 曹... 在三国时期,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各具特色,鲜明而独特。以曹操为例,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擅长任用人...
前线战报、战役总结 33件百团... 据记者梳理,在最新公布的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有5个项目是抗日战争期间保存下来的珍贵档案...
原创 古... 西汉王朝的灭亡源于王莽的篡位,但在他短暂的统治下,由于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新朝政权在建立之初便陷入了...
原创 姜... 有一位评论者提到,姜维作为一位打工人,竟比老板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因此,很多人将姜维视作三国时期忠诚...
原创 1... 1996年,考古学家们已经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研究,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局限,许多关于秦始皇陵的...
原创 刘... 在三国时代,政局动荡不安,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称若能得到“卧龙凤雏”,便等同于掌控天下。而在三国时期...
原创 《... 《藏海传》讲述的是藏海全家遭遇灭门之后,他侥幸逃脱,并怀着与仇人同归于尽的决心展开复仇的故事。失去了...
原创 张... “我和他在伦敦相遇时,谈到共产党的崛起,他满怀感慨,脸上甚至流露出一丝自豪。” 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