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天,新四军挺进纵队在郭村打了一场极为惊险却又令人难以置信的胜仗。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郭村保卫战”。
为什么说它不可思议?原因有几点:
首先,兵力悬殊。新四军挺进纵队只有4个营,而前来进攻的顽军却有13个团。
其次,指挥上分歧严重,中原局刘少奇、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江北指挥部陈毅三方意见并不一致。
第三,原本寄望的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没能前来支援,导致孤军奋战。
第四,敌人援军正在秘密集结,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
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叶飞率领的挺进纵队不仅挡住了13个团的进攻,还反歼敌军3个团,击毙伤俘1.1万人,缴获武器600余支,俘虏700余人。这场几乎不可能的胜利,成了新四军历史上经典的一役。
郭村的战略背景
郭村原本是新四军从日伪军手里夺下的阵地,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四方势力交界点:
- 西边是实力最强的日伪军;
- 北边是韩德勤的顽军,有5万余人;
- 东边是“二李”(李明扬和李长江),合计2万人;
- 南边还有江苏省税警团陈泰运,约5000人。
陈毅到江北后,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战略方针:
- 击敌:坚决打击最危险的日伪军;
- 联李:拉拢有地利优势的“二李”;
- 孤韩:孤立苏北的韩德勤。
叶飞十分佩服陈毅,因为这和刘少奇传达的延安指示完全一致。尤其“联李”至关重要,因此新四军在“二李”内部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
不过,“二李”并非铁板一块。年长的李明扬比较稳重,态度友好;而年轻的李长江性格乖张,仗着和韩德勤关系密切,反而咄咄逼人。最终,李长江率先挑起战端,向叶飞下达最后通牒。
谈判失败,战斗迫在眉睫
叶飞最初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派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出面谈判。但李长江根本不买账,甚至扣押了陈同生,迅速集结兵力准备突袭郭村。
更糟糕的是,陈毅当时在江南被敌军牵制,黄克诚的第五纵队也无法支援。叶飞几乎陷入绝境。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白衣女子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郭村。她是泰州地下党派来的李欣,带来了紧急情报:李长江的13个团已在连夜开拔,即将进攻郭村。叶飞当即下令全军进入防御阵地。果然,天刚蒙亮,敌军便发起猛攻。李欣因为极度疲惫,送信后就昏睡过去,但她的“鸡毛信”式预警,救了整个挺进纵队。
胜利的逆转
战斗打响后,叶飞的压力巨大。新四军孤军作战,却仍然顽强坚守。关键时刻,陈毅、粟裕派出的陶勇部队赶到增援;更令人意外的是,李长江部下陈玉生在挺进纵队4团的接应下发动起义,直接在战场上倒戈。
多重因素叠加下,敌军彻底溃败。新四军不仅守住了郭村,还取得了歼敌万余的辉煌胜利。
战斗意义
“郭村保卫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逆袭,更是新四军战略方针的成功实践。它证明了在极端劣势下,只要敢打、会打,就能化险为夷、以少胜多。
后来,李欣留在挺进纵队,化名郑少仪,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高级法院副院长。她那次冒死送信的壮举,也成为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传奇一笔。
这场战斗,是新四军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既展现了叶飞等指挥员的智慧,也彰显了全体将士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