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出生于广东海丰。他在永乐年间考中举人,进入国子监深造,随后仕途逐渐展开。因在朝中表现稳重,言辞周全儒雅,深得宣宗朱瞻基赏识。
宣德二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户部右侍郎。当时多地仓储管理混乱,朝廷便派他前去巡视整顿。不久,平江伯陈瑄提议:因为漕运需要的士卒数量太多,劳役沉重,希望征调同样数量的南方百姓轮流承担。王佐对此坚决反对,认为东南百姓生活本已辛苦,不能再增加负担,最终使这一提案作罢。
此后,他先后被派往多地负责重要事务:修治通州至直沽的河道、商议宣府屯田、镇守河南等。在河南任职时,他发现地方军卫在征收税粮中存在舞弊,便上奏请求改革。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将税粮征收权从军卫移交至专门机构,避免了百姓受害。
后来,他又被调往甘肃,负责军饷管理;又转任京城与通州仓储事务。无论被派往何处,他都能尽心尽责,圆满完成任务。
正统六年,户部尚书刘中敷获罪罢官,王佐被召回接管户部,不久即升任尚书。他在任上处理国库事务得当,当时连年征战,财政紧张,他凭借细致调度和节俭措施,维持了朝廷财政的运转。
正统十一年,他奉命审理安乡伯张安兄弟争夺俸禄一案,却因与法司互相推诿,被判失职入狱,但很快便被释放。尽管经历波折,王佐依旧以谨慎和沉稳著称。他性格宽厚节制,不求虚名,政务繁忙之余仍坚持学习,被同僚称为“君子”。
然而,土木堡之变爆发时,王佐随英宗朱祁镇出征,最终在战乱中殒命,结束了他一生的仕途。
这位海丰出身的明朝官员,以正直、务实和忠厚的形象,在当时的政坛留下了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