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晓函
编辑 | SHI
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是一块三面环海的狭长地带。西边临黄海,南面隔着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东面濒临日本海,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西北方向则紧邻中国,仅隔着鸭绿江和图们江。地理上,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往来十分便利。
也正因如此,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与朝鲜半岛便有了交流,之后数千年间,两地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交往关系。尽管中国历代王朝多次征伐朝鲜,但从未真正将其彻底吞并纳入疆土。除了汉朝时期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大多数时候,半岛上的政权都以藩属国的身份存在。
那么,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究竟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又为何始终没有吞并?
---
从先秦到隋唐:中原王朝与朝鲜的交往与征伐
《史记》记载,西周灭商后,纣王的兄弟箕子带着商朝的礼仪制度流亡到朝鲜半岛北部,被当地人推举为王,建立了“箕子朝鲜”。当时的朝鲜已经掌握了农耕、养蚕织布、青铜器等先进技术,经济和社会制度逐渐发展起来。因为国民守礼讲信义,朝鲜还被中原称作“君子之国”。
战国时期,燕国势力进入半岛。秦统一六国后,燕地归于秦国。到汉初,燕人卫满率众进入朝鲜,于公元前194年建立卫氏朝鲜,并最终取代箕子政权。随着汉武帝时期关系恶化,卫满王朝甚至杀害汉使,汉武帝大怒,于公元前108年发动大军灭亡卫氏朝鲜,在半岛北部设置“汉四郡”,首次将半岛纳入中央直接统治。
东汉末年,高句丽兴起,不断扩张领土,并屡次挑战中原政权。曹魏曾出兵击败高句丽,几乎令其亡国。至长寿王时期,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成为东北亚一股强大的力量。隋炀帝即位后,曾三次大举伐高句丽,虽曾取得局部胜利,但因兵疲民困,加上地理环境复杂,最终未能彻底消灭之。
唐朝建立后,初期采取怀柔政策,允许高句丽朝贡。但高句丽依旧对外扩张,并与百济合力攻击新罗。新罗于是向唐求援,唐太宗便借机发兵,开启唐高句丽战争。虽初战不利,但唐军采用骚扰战术,逐渐消耗高句丽。唐高宗在位时,终于击败高句丽,并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战败的高句丽人口有的被迁入中原,有的流入半岛,最终形成了后来的高丽王朝。
此后,辽、蒙古、元等政权也曾多次征伐高丽。高丽屡屡投降、称臣,最终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到明朝建立后,李成桂建立“朝鲜”,主动归顺明朝,长期维持宗藩关系。清朝崛起后,朝鲜在战败后改臣服于清,但仍心怀“反清复明”之意,表现出两面态度。
---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吞并朝鲜半岛
虽然中国多次出兵,却始终未彻底吞并半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环境复杂。
辽东与华北之间交通不便,仅靠山海关相连。中原王朝要控制辽东尚且艰难,更遑论进一步跨过险峻的鸭绿江,深入朝鲜。朝鲜北部山地多达八成,地势险要,防御优势明显,令外来大军难以深入。
2. 经济与战略价值有限。
相比肥沃的中原,朝鲜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气候寒冷,不利于大规模人口迁徙。对中原王朝而言,耗费巨大战力去完全吞并半岛,得不偿失。
3. 藩属国模式更划算。
历代朝鲜王朝大多对中原恭顺,定期朝贡,既能带来物质利益,又能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朝鲜政权不敢轻易挑战中原,即使偶有挑衅,也很快被打压。对中原来说,将朝鲜作为藩属国,比耗费心力去直接统治要更省事。
4. 外交与战略考量。
当朝鲜遭遇日本入侵时,中原王朝还曾多次出兵援助。与其吞并,不如通过宗藩关系维持地区稳定,这更符合历代王朝的利益。
---
结语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国家利益始终是国与国交往的核心原则。中原王朝多次出兵朝鲜,是出于战略需要;而不将其吞并,也同样是出于利益权衡。数千年来,中朝之间的关系既有征战,也有合作,最终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保持独立的格局。
参考资料:
- 李晓杰:《中国与朝鲜的历史渊源和历次援朝战争及其影响》
- 赵海波:《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演进过程研究》
- 中国历史网:《中国古代为什么不吞并朝鲜半岛》
- 王崇时:《元代入居中国的高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