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歌曾经历过一些改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1978年对歌词的调整。那时,原本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改为了“前进!各族英雄的人民”。这次修改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国歌的确定过程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1949年6月15日,新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来自党内各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讨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问题。在这些议题中,国旗、国徽和国歌的确定被提上了日程。虽然国旗和国徽的设计比较顺利,特别是五星红旗得到了毛主席的强烈支持,并在会议中迅速通过,但国歌的确定则经历了不少波折。
最初,会议收到了许多国歌的创作方案,然而没有一首作品能令大家满意。由于时间紧迫,国歌筹备小组决定请求周总理的意见,建议从现有的革命歌曲中选出一首作为新中国的国歌。周总理得知后,立刻对此高度重视,经过思考,他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激发了人民抗日的斗志,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鼓舞性,非常适合作为新中国的国歌。
事实上,周总理的想法得到了国歌筹备小组许多成员的支持,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无论在历史背景、歌曲传唱度,还是激励性上都非常符合新中国的需求。这首歌早在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田汉为该片写了歌词,但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直到聂耳挺身而出,替田汉谱曲。聂耳在抗战前线目睹了义勇军的英勇作战,这些深刻的经历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1935年,《风云儿女》上映,电影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开始传唱,迅速成为流行歌曲,特别是在军队中,士兵们都将它作为军歌。可惜,聂耳于同年7月不幸去世,年仅23岁。尽管如此,这首歌却一直流传下来,并在1940年由宋庆龄推荐给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后者在美国纽约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这首歌更具国际影响力。
尽管如此,《义勇军进行曲》能否成为国歌,仍然面临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歌曲的旋律过于悲壮,不适合作为国歌;也有人认为,歌曲的歌词主要聚焦在抗战时期的民族求生,已经不符合新中国的现实需求。对此,徐悲鸿指出,像法国的《马赛曲》一样,悲壮的旋律并不妨碍它成为国歌。梁思成和黄炎培则坚决支持保持原歌词,认为改动歌词会影响其整体性。经过多次讨论,最终《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新中国的国歌。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不再能体现新时代的精神,因此提出了修改建议。1979年,经过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审议,国歌的歌词被修改,原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改为“前进!各族英雄的人民”。然而,这一版本并未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很多人觉得新歌词缺乏激情,不如原版更具震撼力。
1980年代,陈登科等人提议恢复原版歌词,指出新歌词并未为大众所接受,大家仍然广泛传唱的是原歌词。最终,在五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表决下,决定撤销对歌词的更改,恢复原版歌词。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也曾有人提出修改歌词的意见,认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太适合在国际场合使用,但这一提议并未得到广泛支持。
2017年,随着《国歌法》的颁布,我国的国歌得到了法律保护,成为新中国的“国家声音”。《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伴随着新中国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