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最近签订了一份价值70亿美元的合同,决定采购97架国产“光辉”战斗机。这一举动似乎意味着印度将告别服役超过50年的米格-21战斗机,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1. 印度的迫切需求:急于恢复自信 米格-21这款曾由苏联制造的战斗机,即将退役。上周五,米格-21在昌迪加尔空军基地进行的告别飞行,标志着这款老旧战机的谢幕。而印度国防部则对这笔采购进行了大肆宣传,称“光辉”战机是“最先进的国产设计和制造”,并承诺会在2027年开始交付。看似印度正迈向军工自主化的新阶段,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我们不难发现,印度其实是被迫做出这一决定。 回顾几年前的印巴空战,印度空军在面对巴基斯坦的歼-10战机时损失惨重,即便是昂贵的法国“阵风”战机也未能扭转局势。毫无疑问,这次订单背后藏着印度急于恢复军事自信的心态。印度媒体把这次采购称为“重大里程碑”,视作国防自主化的重要进展,但其实际意义如何,还值得商榷。虽然“光辉”战机或许能替换那些让飞行员忧心忡忡的米格-21,但是否能真正改变印度空军的实力,还很难说。 2. “国产”背后隐藏的“万国造”真相 印度空军的装备历史可谓是“全球采购”的缩影。从苏联的米格系列到法国的幻影和阵风,印度的军购几乎遍布全球。这种大规模的采购让印度在战时常常依赖外部供应,而这恰恰是印度如今渴望自给自足的原因之一。 然而,“光辉”战机的“国产化”宣称让人捧腹。虽然印度官方称这款战机是第四代战斗机,直到2021年,印度军方才承认其尚未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这让人联想到曾经的米格-21。尽管印度后来做出了一些改进,但整体性能仍未达到预期。更为荒谬的是,“光辉”战机号称65%国产化,但其关键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美国提供发动机、以色列提供雷达、英国提供弹射座椅,甚至连导弹都是法俄混搭。这些战机的“国产”身份其实是一个“国际拼盘”,更糟糕的是,印度的供应链脆弱,尤其是发动机部分,常常出现断供的情况。这使得印度的“光辉”战机在战时可能面临无法起飞的窘境。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通过中巴合作,生产和维护更为顺畅,这样的对比不禁让人对印度的军工现状感到担忧。 3. 莫迪的政治赌博:民族主义的象征 对于印度来说,“光辉”战机的采购更像是一场政治赌博。尽管其性能堪忧,但这笔70亿美元的合同背后,更多的是印度政府的政治动机。它不仅是为了支持印度本土的军事工业,特别是HAL公司,还希望借此展示印度在国防自主化方面的决心。换句话说,莫迪政府通过这一举动,一方面安抚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印度的自主防务意图。 然而,现实却并不那么乐观。与中国的歼-10C、歼-16甚至歼-20相比,印度的“光辉”战机在性能上并无明显优势。尽管印度媒体在不断渲染这一采购的重要性,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战机的实战价值远低于其象征意义。对于印度空军的飞行员而言,或许他们将不得不依靠这些拼装的“光辉”战机,面对日益严峻的空中威胁。这次采购的真正意义,也许并非战力提升,而是一次政治上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