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名……”每当《七子之歌》的旋律响起,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一动。七子,祖国母亲失落在外的七个儿子,有的已经回归,有的依旧在外漂泊。其中,旅顺,这个具有极高战略价值的城市,在1955年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旅顺的归还,竟然是苏联主动放弃的。作为曾经被列强垂涎,甚至被直接占领的城市,旅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曾被苏联视为远东的第一要塞,极大地增强了苏联在亚洲的地缘政治优势。
然而,建国之后,毛主席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绝不容忍领土的丧失。毛主席与苏联方面的谈判,如何从最初的僵持到最终的胜利?苏联又为何会放弃这一如此关键的战略城市呢?
1949年底,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访问苏联,既是为了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也为未来的合作铺路。虽然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中国和俄罗斯历史上的关系并不简单。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让中国经历了长久的屈辱,特别是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占,留下了许多遗憾。
旅顺的丧失,正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之一。由于晚清政府的无能,许多土地都沦为列强的“战利品”。沙俄的东扩,让旅顺这一重要港口成了他们的占领目标。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深知,清算这些历史上的遗留问题,是中国恢复尊严的重要一步。
然而,斯大林最初并不愿意放弃旅顺,毕竟“苏联租用旅顺30年”的条约曾在此前签订。虽然苏联提出撤军,但旅顺的租用权依然保留,这意味着苏联可以随时重返。然而,毛主席坚定不移,表示如果没有真正的让步,中苏谈判无法继续。
在毛主席的坚决态度下,斯大林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经过几轮艰难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苏联将撤出旅顺,并将行政管理权交还给中国。根据新条约,苏联必须在1952年底前将所有军队撤出,并且不再驻扎中国领土。
旅顺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它属于中国之外,更因为它在战略上至关重要。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旅顺紧邻渤海与黄海,这两个海域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地缘价值。若能守住旅顺,就等于守住了中国的内海。除此之外,旅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巨大。其海岸线曲折,适合建设港口,能够容纳军舰和商船,是典型的“远东第一要塞”。
旅顺的命运早已注定。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旅顺成为了中国失去的一块领土。虽然后来经历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旅顺一度被归还,但沙俄的占领,依然让中国倍感屈辱。到了日俄战争,俄罗斯被日本击败,旅顺再次被日本占领。
然而,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做法让人愤慨。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按照国际法,曾被占领的领土理应归还中国。但苏联在此时提出,若中国希望苏联出兵远东解决日本残余势力,就必须同意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这一要求无理且过分,但由于国民政府的软弱,最终在1945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约定苏联可在旅顺驻军30年,并建设海军基地。
然而,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毛主席强调,旧社会的错误,新中国不能承认。领土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主动出兵抗美援朝,这一事件使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变得极其紧张。美国与日本的军事联盟,让中国面临更大的外部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虽然中国在旅顺问题上做了一定让步,但这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国际压力。
1953年,中国成功抗美援朝,击退了美国军队,国家安全形势得到了显著改善。此时,旅顺的问题再度提上日程。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获得中国的支持,他决定主动让步,提前将旅顺归还中国。这一决定,既符合历史事实,也体现了苏联当时的战略需求。
赫鲁晓夫通过与中国的谈判,决定在1955年之前撤出所有驻军,并将旅顺完全交还中国。经过5个月的细致移交,旅顺终于在1955年5月31日正式回到中国的怀抱。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这一举动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而是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赫鲁晓夫为了稳固自己的领导地位,选择归还旅顺,以此为筹码巩固中苏合作。但这并不代表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历史的复杂性,使得即便是合作,也充满了利益的交换。
最终,旅顺回到了中国,这不仅是领土的归还,更是新中国崛起的象征。无论如何,旅顺的回归标志着百年屈辱的结束,历史的负担逐步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