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战,孙权为了这场战争动员了江东几乎所有可用兵力,最终将九万大军集结在皖口。相比于之前的夷陵之战,孙权仅出兵五万,足以看出他对这场战斗的重视程度,几乎带着赌国运的决心。为了确保胜利,他将最信任的陆逊任命为大都督,并派出朱桓和全琮担任左右都督。孙权深知,若计划泄露或未能在安庆谷底彻底击败曹休,那么魏军可能轻易夺取濡须坞,江东在江北的防线也将全线崩溃,陷入巨大的困境。
为了壮行,孙权亲自前往皖口视察,亲手为陆逊执鞭,气氛庄重而威严。那时正值八月,江水最高,东吴的船只可以毫无障碍地从皖口航行至皖城。
为何陆逊选择在皖城伏击魏军呢?首先,江北已经是魏国的控制区域,曹休早已占领了皖城并且斩杀了审德,东吴想在敌人重兵把守的区域伏击魏军极为困难。相比之下,从皖口沿皖水向战场进发,可以避开魏军的侦查。其次,鄱阳郡紧邻彭蠡泽,而周鲂的军队需要接应。皖城是曹休接应周鲂的必经之路,但从合肥到皖城的距离较长,魏军的行军相对艰难,而江东的大军则能轻松乘船前进,节省体力,从而准备打一场以逸待劳的战斗。
此外,江东作战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依托水路和船只,陆逊深知水战的优势,因此信心十足。陆逊在皖城附近布置好伏击,等候魏军进入口袋。与此同时,曹休则带领魏军主力浩浩荡荡地从合肥南下,目标直指皖城。
曹休行军途中,途经夹石和石亭两大山口,这两条山路险峻且难以防守。孙礼,魏国琅邪郡太守,曾提醒曹休要小心路途中的伏击。然而,曹休自信魏军强大,认为东吴的埋伏并不值得担忧,继续深入安庆谷地。其实,魏军探马已经侦察到东吴的一些动向,但曹休依然选择继续推进。
魏军一行在长途跋涉后,终于进入伏击圈,陆逊命令立即发动猛烈进攻。魏军措手不及,加之行军疲劳,东吴的攻击让魏军溃败。曹休带领余部退至皖城东北部的石亭宿营。
不过,曹休并未完全失败,他的军队虽然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但没有完全溃散。夜晚降临后,魏军开始出现混乱,士气低落。曹休随即抛弃大量辎重和粮草,急忙带着部队撤向硖石方向。
此时,陆逊并未放松警惕,指挥东吴大军追击。魏军损失惨重,一万辆牛马骡驴车、成千上万的辎重、军资几乎全部被东吴缴获。
朱桓曾提议派遣一支部队去断曹休的后路,并建议封锁三个关键口子:夹石、无强口和挂车。陆逊认为派遣一支精锐的部队去封锁这些口子极为重要,然而他最终拒绝了朱桓的提议,因为陆逊认为,曹休带领的魏军实力强大,分兵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最好还是集中兵力。最终,孙权同意了陆逊的意见。
曹休撤退时,避开了无强口的大路,选择了夹石山路。陆逊的军队紧随其后,争分夺秒,但曹休依旧通过夹石顺利撤退。
此时,贾逵的援兵赶到,阻断了东吴的追击。贾逵采用计谋,通过布置大量旗帜制造魏军援兵已经到达的假象,让陆逊误以为敌军早有准备,最终撤退。曹休得到暂时喘息的机会,贾逵的及时援救使他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贾逵的机智和果敢赢得了应有的赞誉,但曹休却因个人面子问题未能对他表示感谢,反而对贾逵的“救援太晚”表示不满。两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紧张。最终,曹休因内外压力过大,郁郁而终,而贾逵也在回到豫州后不久去世。曹休的死,标志着魏东线的元气大伤,而魏国的战略局势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石亭之战后,东吴不仅重创了魏军,还收复了江北的各个据点,给江东带来了巨大的信心。这一胜利使得孙权更坚定了称帝的决心,并在次年于武昌自立为帝,建立了吴国。对于曹魏来说,石亭之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不仅让魏国失去了东线的主导权,也改变了三国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