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世纪起,中国与秘鲁之间的贸易往来已悄然展开。日前,秘鲁考古实物及研究显示,中秘两国自16世纪起便存在贸易往来,早于之前人们以为的19世纪中叶。
日前,利马市政博物馆展出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运输的中国晚明至清中期的贸易瓷器。这艘马尼拉大帆船的航线是:满载着中国陶瓷、丝绸和印度茶叶的帆船从当时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出发,经墨西哥,最终抵达秘鲁的卡亚俄港。
秘鲁华人收藏家协会与东方陶瓷学会的专家王宽和季晓东,应利马市政博物馆之邀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
近年来,在利马老城区,大量16世纪后的地层中出土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偶尔出现的青花五彩和钒红瓷碎片,也暗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早期交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陶瓷的存在早于19世纪中叶大规模华人抵达秘鲁前。说明早在明代中后期,中国瓷器已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贸易途径进入秘鲁。秘鲁华人收藏家协会与东方陶瓷学会的专家王宽和季晓东,应利马市政博物馆之邀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也证实了中秘两国自16世纪起便存在贸易往来。
此外,收藏在利马图书馆的《1613年定居在秘鲁的利马城印第安人名录》中,就有中国人在利马生活的记载。当时,他们大部分从事手工劳动,也有很多人做石材加工。这一系列证据,都勾勒出一幅跨越世纪的中秘文化交流图景,为我们理解两个文明的早期互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
特约撰稿:南美秘鲁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