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统一北方后,他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攻灭吴国。为了这一目标,他发动了三次征吴战争,分别是在208年、213年和217年,每次出兵规模都非常庞大。208年的赤壁之战,以及213年和217年的濡须口之战,都是魏国试图消灭吴国的关键战役。
曹丕继位后,吴魏之间的冲突并未停止,他也发动了三次亲征吴国的战争,分别是在222年、224年和225年。此外,还有至少两次非亲征的战争爆发。在曹丕晚年和曹睿早年,吴魏爆发了石亭之战,但这场战斗对魏国来说是一场惨败,导致魏国接下来的24年内未再进行大规模的攻吴战争。直到孙权去世后,魏国发动了东兴之战,但这场战斗再次以失败告终。东兴之战后,魏国将重点转向了蜀国,最终通过一场大战灭掉了蜀国。
然而,虽然魏国长期将目标锁定在吴国,蜀国却始终将重点放在了北伐,与魏国作战。自诸葛亮起,蜀国几乎每年都发动北伐战争,累计发动了近20次伐魏的战役。
从地理和国力上来看,蜀国实力最弱,其次是东吴,最强的是魏国。按理说,魏国应该先攻蜀国,灭掉蜀国后,再去攻打东吴,或者如果按照挑衅的原则,魏国本应先打挑衅的蜀国。然而,魏国却始终把东吴作为重点攻击对象,采取了“先吴后蜀”的战略。那么,为什么魏国不先打蜀国呢?
首先,蜀国的准备工作极为充分,军备情况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根据史料记载,刘备建立蜀汉时,国家人口约为90万人,到蜀国灭亡时,人口达到了108.2万,其中平民94万,带甲的将士有10.2万,官吏约4万。这样,蜀国的兵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0%,这个比例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为筹措军费,刘备曾发行过“直百五铢”这种货币,价值远高于其他币种,利用这种货币蜀国通过掠夺民财来积累财富,整军备战。蜀国如此穷兵黩武,像一颗“铜豌豆”,虽然表面上看似有强大军力,但对于魏国来说,打蜀国并不会取得实质性的战略优势,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其次,蜀国地形复杂,山高水远,道路险峻,极难攻破。尤其是汉中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刘备攻占汉中后,成功为蜀国防线提供了坚固的保障,使得魏国在这一地区的进攻变得非常困难。
此外,由于历史上董卓之乱后,魏国的长安地区一片荒芜,难以支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魏国若想从关中攻打蜀国,补给线和后勤问题将极为棘手。而在荆州地区,尽管魏国夺取了部分领土,但也难以直接威胁到蜀国的核心区域。
因此,魏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力,但打蜀国并非最佳选择。相比之下,东吴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战争潜力巨大,且与魏国的核心区域接壤,威胁更为直接。因此,魏国选择集中力量压制东吴,而不是陷入与蜀国的长期对峙。
从战略角度来看,如果魏国选择先攻蜀国,即使最终能够灭掉蜀国,但由于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兵力和资源,最终可能导致魏吴之间的实力接近或反转,反而使魏国的战略地位陷入被动。
魏国一系列针对东吴的征战,也与赤壁之战密切相关。赤壁之战中,曹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这场战斗不仅导致了他丧失了大部分的士兵,也深深打击了曹操的威望。因此,曹操和曹丕继位后都在不断进行对吴战争,试图为赤壁之战复仇,并完成“先帝未竟之业”的遗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在对吴作战上屡次失败,逐渐意识到伐吴之路异常艰难。最终,魏国转向已处于疲态的蜀国进行最后的进攻,一举灭掉了蜀国。
当蜀国灭亡后,东吴虽然相对孤立,但经过长时间的伐吴失败,魏国对东吴的战争变得更加谨慎。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魏国最终完成了对东吴的征服。
总之,魏国长期攻打吴国,未能取得胜利,最后转向蜀国,最终完成了统一三国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