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成功登基,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刚刚登上皇位,老天却给他出了个大难题:他周围的割据势力虎视眈眈,北方有契丹和北汉,南方则有南唐、南汉和后蜀。赵匡胤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能否稳住江山,先处理这些外部威胁。
开局就有这么多敌人,赵匡胤的选择并不容易。第一个让他想到的敌人是契丹。契丹人骑术高强,身强力壮,常常欺负中原百姓,赵匡胤想先解决这个威胁。但契丹太强,实力雄厚,且作为外族,“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觉得还是不急于挑起这场冲突。
那北汉怎么办?北汉的地理位置靠近中原,位于赵匡胤的家门口,这个家伙看着就让人烦。可北汉也有强硬的实力,再加上他们背后有契丹撑腰,万一开战,可能不仅仅是两国冲突,搞不好成了国际麻烦。而且两面作战的胜算也不大。
那南唐呢?南唐的地盘肥沃,土地富饶,人民富裕,赵匡胤打着算盘,想着占了这块地会大有裨益。但南唐不仅兵力强大,还有无数战船和强大的水师依托长江的险要地势。这个敌人一时半会不好对付,于是赵匡胤决定将南唐暂时放一边。
南汉则在远方,湿气重、环境艰苦,赵匡胤觉得不值得去费劲,打算等到有机会再考虑。
最后,赵匡胤的目光锁定了四川的后蜀。后蜀是一个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百姓富庶,最重要的是,后蜀的皇帝孟昶过得十分荒废,整天游山玩水、享乐无心治理国家,朝廷内外人心不稳,百姓不满。赵匡胤看准了这一点,决定出兵消灭后蜀。而且占领后蜀,顺便还有机会收获一大批美丽的美女,嘿嘿,想得有点多,打住打住,赵匡胤很快定下心,决心灭后蜀。
目标明确,但接下来就要考虑派谁去打这场仗。赵匡胤回忆了一下自己手下的将领,发现大多数老将年纪太大,或者与前朝的皇室有勾结,一旦派他们出征,万一重演陈桥兵变怎么办?于是他决定从自己最信任的部下中挑选出将领来执行这个任务。经过深思熟虑,赵匡胤选择了两位将领——王全斌和刘廷让。我们也来看看这两位将领的背景。
王全斌年轻时是前朝的皇帝侍卫,他曾在一次兵变中保护皇帝,直到皇帝被杀后才逃脱。后来,他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平定李筠叛乱后表现突出。赵匡胤即位后,王全斌也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将领,参与了与北汉的边境战斗,成功攻克了北汉的重镇乐平。从王全斌的经历看,他不仅勇猛善战,而且非常忠诚,这也是赵匡胤选择他的原因之一。
刘廷让则出自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祖父曾在唐朝末年担任军职。刘廷让年轻时家族因继承问题发生变故,他逃亡四处,最终加入了赵匡胤的麾下。赵匡胤十分赏识刘廷让,提拔他为禁军的要员,并授予他重要的军职。刘廷让忠心耿耿,在赵匡胤心中深得信任,能够放心将大军交给他。
公元964年11月,赵匡胤决定出兵攻打后蜀。他为避免将兵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决定将军队分为两路,派王全斌和刘廷让分别出征。王全斌年事已高,但依旧充满作战经验,他率领的禁军与地方军一起,快速突破了后蜀的防线,仅用了三个月就攻克了鱼关、阳平关和剑门关等重关隘,顺利推进到成都城下。到了965年正月,后蜀的皇帝孟昶投降,成都顺利被宋军占领。
而刘廷让则从长江沿岸西进,攻占了诸多峡中州郡,虽然他到成都的时间稍晚于王全斌,但他同样为这次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赵匡胤通过这一场战役,不仅顺利灭掉了后蜀,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开启了宋朝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