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天生性格坚毅,勇敢善战。在征战朝鲜与明朝的过程中,豪格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深得皇太极的器重。
1636年,豪格被封为和硕肃亲王,成为清朝初期八位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加之他是皇太极的嫡长子,皇太极去世后,豪格得到了大多数勋贵的支持,一度被看作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选。可惜在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豪格却被自己的叔叔多尔衮巧妙算计,最终失去了继位的机会,成了清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悲剧之一。
豪格出生于1609年,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从小便受到父亲的宠爱与培养。除了骑射技能,他还熟读兵书,早早就接受了军事教育。十几岁时,豪格随父亲和大伯代善一起征讨蒙古的察哈尔、鄂尔多斯和扎鲁特等部族。凭借出色的表现,他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初步展示出军事才能。
1627年,皇太极继承后金大汗的位子后,豪格作为皇长子,也积极参与征战。从1627年到1635年,豪格参与了宁锦之战和北京保卫战,多次击溃明军,表现出色。他的努力为后金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皇太极统一蒙古打下了基础。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豪格被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并掌管了后金的财政大权。
皇太极的子嗣中,豪格是唯一的长子,因此他在后金的地位十分显赫,尤其在对外征战和国内事务中,他的权力逐步增强。1643年,皇太极去世,临终未立遗诏,导致后金皇位的继承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夺。豪格与他的叔叔多尔衮,成为了最有竞争力的两位继承人。
按照儒家的传统和后金的政治结构,豪格继位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豪格不仅拥有父亲皇太极一手掌控的正黄旗、镶黄旗等强大支持,还有很多重要的朝廷重臣支持他。而且,豪格本身也是一个深受尊敬的领袖,德高望重。即使是威望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也在言辞中表现出了对“立长”的传统尊重。
然而,多尔衮虽然比豪格小三岁,但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手腕,都远远超过了豪格。多尔衮手握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同时也得到弟弟多铎的帮助,其势力逐渐强大。而豪格在争斗中陷入了犹豫和拖延,使得两黄旗将领开始失望,并最终选择支持“立帝之子”福临。
在激烈的争斗中,最终多尔衮采取了妥协的策略,提出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并由代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这个提议获得了广泛支持,最终福临顺利即位,而豪格失去了继位的机会。尽管豪格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但他性格上的软弱和犹豫不决,导致了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的失败。
更为不幸的是,豪格在之后的日子里被多尔衮彻底打压。虽然豪格曾在对四川张献忠的战斗中大破敌军,并射杀张献忠,获得了顺治的嘉奖,但这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多尔衮看在眼里,心生不满,最终通过操控朝政,将豪格关进了监狱,并以隐瞒战功的罪名将他判刑。两个月后,豪格在狱中神秘去世,年仅四十岁。虽然官方称其为病逝,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谋杀。
豪格死后,他的福晋被多尔衮纳为妃,而曾经在战场上勇猛无畏的皇长子,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幸运的是,到了1651年,顺治亲政后,多尔衮因其所制造的冤案被追究,豪格也得以平反,重新被封为和硕肃亲王,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