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取经之旅,途经河西走廊、西域各国,再穿越中亚,最终抵达印度。整个旅程约8000公里,他在印度深入学习佛教经典,并遍游了整个印度。直到643年,玄奘才从印度启程,经过两年的时间,于645年成功回到长安。
看到玄奘的西行路线后,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玄奘不选择从云南或缅甸进入印度,这条路更短,时间也能节省很多?为什么偏偏绕行了中亚?
如果从长安出发向西南走,首先需要进入四川。关中到四川的道路相对简单,有很多蜀道。虽然蜀道险峻,有些地方被称为“难于上青天”,但总体来说,还是能够通行。进入四川后,途经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也有多条线路,其中两条较为著名:一条通往西藏,另一条则前往云南。
若选择川藏道,玄奘可以从成都出发,经过雅安、康定、理塘、香格里拉、芒康等地,最终到达拉萨,再从亚东进入印度。这条路线的总长大约为3500公里,比起绕行中亚要近得多,约短了一半。
另一条路线是川滇道,玄奘从成都出发,经过雅安、康定、丽江、大理等地,到达中缅边境,然后穿越缅甸,进入印度。这条路线全程约3000公里,比川藏道还要短。
此外,还有一条水路路线,途经茶马古道后,玄奘可以在云南西部乘船,沿独龙江南下,经缅甸出海口,再通过海路前往印度,速度较陆路更快。
这些路线在当时都是真实存在的,也非常熟悉。比如,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就曾在阿富汗的“大夏国”看到从四川传过去的蜀布和竹杖,了解到印度与四川之间有着相互的贸易联系。因此,从四川到印度的通道早已打通。
然而,玄奘选择从中亚而非西南出发,关键原因在于他的使命——取经。作为一位佛教徒,玄奘显然倾向选择一条有众多佛教国家和佛教遗迹的道路,这样不仅能在沿途获得帮助,还能与其他佛教国家的僧侣讨论交流,深化自己的修行与信仰。
历史上,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而其传入的路线正是从印度通过中亚、西域、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沿途有许多佛教遗址,如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河西走廊的天梯山、敦煌莫高窟等,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玄奘还在高昌国得到了该国佛教王的资助,这使得他顺利进入中亚,并得到了许多佛教国家的支持。
再者,经过西域和中亚的路线,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从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开始,这条路线就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主干道,商人、旅行者和朝圣者都频繁往来。玄奘并不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僧人,早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佛教徒选择沿此路前往印度取经。
最早的记录是三国时期的僧人朱士行,他在洛阳白马寺出家,57岁时便西行求法,经过河西走廊,最终抵达于阗国,在那里找到了他想要的经书并留下来直到去世。接着是东晋时期的法显,399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沙漠、帕米尔高原,终于抵达印度。法显的经历非常艰难,他的团队大部分在途中死于病痛和饥饿,最后只有法显和道整两人成功抵达印度。
随后是公元420年,昙无竭带领25名僧人也沿着类似的路线出发,途中死亡的人数也非常惊人,最终只有昙无竭一人成功到达印度。
由此可见,玄奘的西行路线早已成为佛教徒的既定选择,这些前人的努力也使得这条道路更加成熟并被人熟知。玄奘顺着这条路线,也是对前辈的致敬。
最后,虽然从西南进入印度的路程更短,但那条道路险峻且危险。蜀道难行,茶马古道也是经过了不少险峻的高山和深谷。尤其是西藏地区,不仅高原反应严重,而且冰雪覆盖的山脉极为危险。而云南和缅甸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毒蛇猛兽、瘴气等自然环境的威胁也很大,且这条路线与佛教文化的氛围相去甚远。即便缅甸信奉佛教,但那是小乘佛教,与玄奘所信奉的大乘佛教相左,且路途艰难,难以获得实质帮助。
因此,从心理上、文化上,以及路线的成熟度来看,玄奘选择经过河西走廊和西域的路线,显然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上一篇:原创 清朝后宫的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