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同样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代表着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然而在汉唐盛世到来之前,中国经历了一段长期的分裂与动乱。正因汉唐的治理使国家安定、天下太平,中国才得以在世界历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不过说到统一,汉朝和唐朝都不是靠自己一次就把天下彻底一统。真正结束分裂局面的,是在它们之前的前朝。汉朝推翻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唐朝则在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后,进一步统一了国家,隋朝本身也经历了两代君主而结束。尽管隋朝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却给后世留下了四项雄伟的建筑成就,至今仍在使用。 第一项成就是隋朝的长安城。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秦汉时期的都城长安已日渐衰败,隋文帝于是着手修建新的长安城。虽然杨坚本人以节俭、爱民著称,但京城的兴盛直接关系着国家的运势,因此一座气势恢宏的新都城就此出现。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安城”仍然保留着隋朝的格局,整个城池面积之大,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约1.4倍。大兴城(后来改名为长安城)在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工程规模之庞大,在隋朝皇帝的统筹领导下很快就完成。许多高超的建造技术至今仍让建筑专家感到惊奇——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工具,完全靠人力把一砖一瓦、一座城墙、一座宫殿接连接成。隋朝灭亡后,大兴城改为常用的长安城,继续被唐朝沿用。 第二项成就是大运河。隋炀帝登基后动用了大量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隋朝大运河。运河把南北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区域的繁荣和国家的财政调控,也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条南北大动脉不仅带来财富,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直到今天,运河的流动仍在一些地区延续着它的作用。 第三项成就是粮仓体系。隋朝被民间称道为“国之富者莫如隋”的时期,他们在洛阳为中心,沿着运河两岸修建了大量粮仓,如洛口仓、含嘉仓等。传说隋朝的粮食储备极为丰富,足以支撑百姓生活几十年之久,因此被后人视作唐朝经济基础的一块重要根基。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洛口仓里的粮食和布匹还没有用完的记载也被提及。1969年的考古发掘显示,洛阳含嘉仓的面积约有45万平方米,出土了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窑还出土了大量文物,遗憾的是都已碳化,难以辨认其具体用途与身份。这一切都证明隋朝时的粮储工程规模之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项成就是驰道,也就是隋朝的公路系统。隋朝的驰道不仅在数量上超过秦朝,而且长度也远超秦驰道,呈现出陆地交通网络的空前繁盛。隋炀帝修建驰道,初衷是为了征服高句丽等边疆目标,显示出他雄心勃勃的远大理想。可惜这一系列公共工程在背后需要大量劳力,动用民工,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成为民怨的导火索,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这四项由隋朝留下的建筑和工程,至今仍为后人所利用和研究。隋朝虽仅存在了38年,但它在短短的岁月里完成了如此宏伟的功绩,成为历朝君主难以企及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