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苑乡还是宛乡?
“宛乡”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水经注》卷九中的《无棣沟》一节。原文写道:无棣沟向东分为两条水道,继续向东经过乐陵郡的北面,再向北转折,东流经过宛乡旧城的南面,接着向东南流经高城县的旧城南面,与另一条水道汇合……这段描述的意思是,无棣沟东流分为两条水流,之后向东流入宛乡和高城县的附近,而这些水流的交汇、流转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地区叫做浮阳。浮水源自浮阳县的清河,流经多个县域。根据描述,宛乡的历史地名曾一度与这些水道流向息息相关。
关于宛乡的具体位置,唐代《初学记》记载了它的存在:“胥国宛乡,汉武帝封河间献王的儿子让为胥侯。”这段资料可能与《水经注》中的记载相呼应,但有些地方也存在差异。例如,最早的明代《水经注》版本写作“宛乡”,而《四库全书》中的版本则称为“苑乡”,并标注了“误作宛乡”的说明。
“宛”字在古代有两个读音,一个是“wǎn”,另一个是“yuān”。作为地名时,读作“yuān”。比如“宛陵”是宣城的古名。所以,虽然有不同的版本,但可以确定的是,宛乡这个地名就是用“yuān”音。
二、宛乡的位置
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叫做“苑乡”的地方,它的位置在今天的邢台市任泽区北部约18公里。苑乡曾在十六国时期由后赵设立,属于广平郡,后来被北魏废除。关于宛乡,则出现在许多史料中。比如,黄骅市政府网站记载,公元前44年,刘隆被封为宛乡侯,宛乡侯国的都城在今旧城村;而孟村县政府也有类似的记载,指出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刘隆在今孟村设立宛乡城,成为宛乡侯。
然而,关于刘隆封地的具体位置,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考证。史料中也提到,《汉书》中的王子侯表有记载,刘隆是楚思王刘衍的第十八子,但他被封为宛乡侯的记录似乎存在一些混淆。尤其是关于宛乡侯国的消失,王莽执政后,宛乡侯国被废除,时间短暂。
更复杂的是《水经注》中的宛乡位置问题。书中提到,无棣沟和浮水分别经过了两个不同的“宛乡”地区。一是经过宛乡的旧城南面,二是经过宛乡城的北面。这让一些学者也感到困惑,不知道为何两个不同的水道会经过两个“宛乡”,因此产生了关于宛乡地理位置的诸多疑问。
有学者,如民国时期的方志学者贾恩绂,也试图解答这一谜团。他认为,“宛乡”的一个位置可能位于今乐陵,另一个则可能在高城县境内。但具体位置仍无确凿证据。
结合《水经注》的描述和实际考古发现,宛乡故城很可能位于今天黄骅旧城镇一带。2015年,黄骅市旧城镇附近的马闸口村发现了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俑和画像砖。这一发现与历史上描述的宛乡侯国有些契合,且黄骅市所在的区域也与《水经注》中的水道走向相符。因此,黄骅旧城镇一带可能就是宛乡的所在地。
总的来说,宛乡的确切位置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历史记载、学者研究及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它位于今天的黄骅市旧城附近,可能与古代的漕运和盐业运输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