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有两位著名的实业家,他们并列为“南张北周”。“南张”是指南通的张謇,而“北周”则是指周学熙。两人都排行老四,也因此有了“南北四先生”的称号。今天我们不谈张謇,重点讲讲周学熙。周学熙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并协助袁世凯推进“北洋新政”,对天津乃至整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学熙(1865—1947),安徽东至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周馥曾在多个地方担任官职。年轻时的周学熙博览群书,精通“四书五经”,16岁时就进入书院学习。之后,他拜访了多位学者,学习了儒家经典之外,还广泛接触了算学、地理等实用学问,致力于实业的研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设立了都统衙门。两年后,袁世凯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管了天津。为了整顿市面,实施新政,周学熙被委派担任重任。1903年,他前往日本考察工商业,“亲自走访了东京、大阪等地的名厂及远至数百里之外的炭坑铁冶,仔细观察”,并撰写了《东游日记》。在日记中,他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最重视的是“练兵、兴学、制造”三大事项,尤其在铁路、电报、轮船等方面的发展,极大地启发了民智。
回国后,周学熙将他的观察成果向袁世凯汇报,并提出了在天津设立直隶工艺总局的建议。于是,直隶工艺总局于1903年在天津的草场庵建立,1907年迁至玉皇阁。
直隶工艺总局的设立,包含了多项重要的子机构,如工艺学堂(后来的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实习工场、考工厂、劝业铁工厂等。这些机构不仅进行人才培养,还推动了机器制造和实业推广,极大促进了天津乃至整个直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工艺学堂最初设在贡院和草场庵的庙址,建筑共有193间。1904年,它更名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并在1908年迁至新的校址。学堂开设了应用化学、染织和普通学科等课程,并在教师招聘上从英、日等国家引入了技术专家,教授实用技术。同时,学堂还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学习农、工、商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工业人才。
1904年,工艺总局设立了实习工场,供学堂的学生实践操作,并且招收了大量工徒,教授机械、彩印、染色、木工等技能。到1907年,工艺总局已经为各类工厂培养了700多名工匠。
另外,直隶工艺总局还开设了考工厂,展示来自各地的新奇产品。展品涵盖了天津及其他地区的各类工艺品,如提花绸缎、染色布匹、各种机器、学堂用品、妇女儿童用品等。通过这些展览,民众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激发了对工业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每周五,专门设立了“妇女游览日”,鼓励更多女性参观学习。
为了推动机器制造业的发展,1906年,直隶工艺总局建立了劝业铁工厂,生产织布机、起重机、水泵、车床等机器设备。这些设备为天津以及华北地区的纺织业、印刷业等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周学熙和直隶工艺总局的推动下,天津及直隶地区的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许多民间资本开始关注并投资工业,设立了大量民营工厂,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例如,天津造胰公司、丹华火柴公司等重要工业企业,都是在直隶工艺总局的支持下建立的。
总的来说,周学熙与直隶工艺总局对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者树立了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