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6月,东北野战军调动了十万兵力将长春包围。长春的城防非常坚固,若进行强攻,必定会遭遇巨大的伤亡。因此,野战军指挥部决定对长春实施长期围困,切断敌人的粮食和弹药补给,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虽然长春内部的国军守军人数与东野相当,也有约十万兵力,但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无法与东野的围困部队相比。
长春的守军主要由新7军和第60军组成。第60军是滇军部队,而东北战场上,许多国军部队都是蒋中正的中央军,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派系差异。由于第60军属于地方部队,他们时常受到中央军的排挤和压制。战场上,滇军常常冲锋在前,却在撤退时遭到重创,士兵的伤亡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官兵们对这种局面非常不满。早在1946年5月,60军所属的184师在海城遭遇围困,师长潘朔端屡次求援,但中央军根本不予理睬,潘朔端无奈之下宣布起义。
184师的起义使得第60军在中央军内部的地位更为低下,甚至在撤入长春后,东野的围城使得60军的困境愈发加剧。由于部队缺乏粮食,军长曾泽生向第7军军长李鸿报告了这一窘境。第7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刚刚在1947年冬天成立,驻守长春已有一段时间,因此他们存储了一些粮草。李鸿不愿意支援60军,因为两军之间关系较疏远,而且长春已被东野围困,补给的途径几乎被切断。即便如此,郑洞国还是劝说李鸿秉持同舟共济的精神,最终李鸿勉强答应提供一部分粮食支援60军。
然而,随着围城的时间延长,长春城内开始出现严重的粮荒,居民家的粮食也被守军强行征收。十万人的军队所需的粮食量庞大,消耗非常快。不久后,第7军和第60军的粮食也开始告急。第7军的处境稍微好一些,士兵们每天还能分到几两高粱米,而60军则几乎没有足够的食物,连稀饭都很难得到。为了求生存,两个军的6名师长联名向蒋介石发电报,诉说部队的困境,请求增援。
蒋介石很快回电:“我对你们及部下士兵如同亲兄弟子侄,时刻心系你们的艰难。然而,如不做好准备,援军在途中可能会被歼灭。希望你们坚持到底,经过艰苦努力,必定胜利!”这一消息无疑让这些师长们心灰意冷。随着寒冬来临,长春城内守军的取暖问题愈发严峻,饥寒交迫使得士兵士气低落,甚至不断有士兵偷偷出城投降。
第60军的处境更加惨烈,部队已经断粮多日。为了让手下两万多官兵能活命,军长曾泽生做出果断决定,率部起义。起义后,郑洞国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缺乏粮草,军心动荡。此时,蒋介石发来指示,要郑洞国率部突围。郑洞国召集第7军师以上的将领开会,军长李鸿和副军长史说低头不语。时任第61师师长的邓士富站起来说道:“官兵们已经饿得四肢浮肿,连走路都艰难,怎么突围?司令官,您还是想其他办法吧!”
邓士富是黄埔二期毕业的老兵,资历深厚,甚至比李鸿还要老。郑洞国深知他说的都是实情,于是无奈宣布散会。会后,邓士富找到了李鸿和史说,分析了部队面临的困境,认为继续坚守下去很可能会全军覆没,并建议向解放军投诚。李鸿和史说最终同意了邓士富的建议,于是,10月19日,长春和平解放。
从这个角度看,邓士富无疑是长春和平解放的重要功臣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邓士富离开军队回到故乡务农,但在1952年“镇反”运动中遭到枪决。31年后,邓士富才得以平反,恢复了他当初投诚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