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而姜维则是诸葛亮亲自提拔的蜀汉名将,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一直致力于北伐魏国。按照常理来看,作为同属于蜀汉的重要人物,姜维和诸葛瞻应该关系很好。然而,唐朝的史料《元和郡县志》却记载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在诸葛瞻死守绵竹关时,他的部下劝他撤退,他却回答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这句话意味着,诸葛瞻认为自己有三大过错:一是没能铲除蜀国的权臣黄皓,二是未能制止姜维,三是未能守住蜀国的门户。因此,他认为自己没有面目逃回成都。
这段话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姜维不仅是蜀汉的名将,还是诸葛亮亲自提拔的人,按理说两人应该有着不错的关系。为什么诸葛瞻会将姜维视为蜀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呢?
事实上,很多史料,包括《三国志》和《华阳国志》,都对姜维的北伐提出了批评,认为他过度用兵、穷兵黩武,这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姜维时提到,他虽然具有一定的文武才能,并有志立功名,但在军事决策上存在失误,最终导致蜀国败亡。陈寿批评他“玩众黩旅,明断不周”,暗指姜维的军事行动过于冒进,忽视了政治和经济的平衡。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对姜维的评价也不高,认为他才智不足以与父亲诸葛亮相提并论,且在军事上盲目继承父亲的北伐策略,导致了蜀汉的衰退。常璩认为,虽然诸葛亮多次北伐,但他始终能保持经济和军事之间的平衡,而姜维则未能做到这一点,过度的北伐不仅耗尽了国力,还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和费祎先后执政,他们注重经济建设和民生恢复,使得蜀国的国力得到了恢复。然而,当蒋琬和费祎去世后,姜维重新掌握了军政大权,他继续坚持北伐,但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由于他过度用兵,且未能妥善处理内政,最终导致了蜀汉的内外困境。
刘禅后来意识到北伐带来的危害,最终决定停止北伐,逐渐将姜维排除在外。此时,诸葛瞻被任命为卫将军,并与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政。当诸葛瞻上台后,他迅速改变了立场,开始批评姜维的北伐策略,认为姜维误国。这种态度的转变,实则是出于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最初,刘禅支持姜维北伐,诸葛瞻因此也支持北伐;但当刘禅决定停止北伐后,诸葛瞻马上转变立场,开始弹劾姜维。
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让人对诸葛瞻产生了疑问。虽然他公开批评姜维,但在姜维被刘禅冷落时,他却没有敢去批评黄皓,因黄皓当时深得刘禅宠信。诸葛瞻的这种圆滑和政治投机,使得他在处理蜀汉内政时显得十分薄弱,与父亲诸葛亮的为国为民的操守大相径庭。
诸葛瞻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智慧和政治远见,反而被其父的伟大声望所累。虽然诸葛瞻从小聪慧,深得人们的喜爱,但他未曾经历过真正的挫折和挑战,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最终未能成就一番伟业。在蜀汉灭亡的过程中,诸葛瞻的自负和过度自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管如此,诸葛瞻最后死守绵竹关,英勇战死,也算是表现出了某种气节和勇气。虽然他因失败导致蜀汉灭亡,但他未曾屈膝投降,这一气节值得钦佩。
总体而言,诸葛瞻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能力不足,更是由于他在父亲光环下的成长环境,让他未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蜀汉的灭亡,与黄皓的误国、姜维的过度北伐、以及诸葛瞻的兵败都有直接关系。而诸葛瞻最终的战死,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的名声带来了一丝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