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烈大使一生历经无数重大事件,担任过多个国家的大使,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年轻时因反对军阀而被囚禁,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敌人特工跟踪,解放战争时,他亲自带领部队将人民解放军的旗帜插上了长山列岛。建国后,他出任中国驻外大使,在伊拉克任职期间,竟然经历了近30次政变的冲击,最终安然脱险……
然而,他自己认为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发生在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生日宴会上。那场政变,血腥且难以预见。“那是最危险的时候,血腥的政变无法预防!”张伟烈大使如此评价。
那么,这场在摩洛哥的政变究竟有多么惨烈?张伟烈大使又是如何脱险的?为何叛军的士兵在最后竟然选择跪地投降?
1971年7月,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正是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的驻地。就在这一年,摩洛哥爆发了中国外交史上最危险的事件之一——一次血腥的政变。
摩洛哥位于大西洋沿岸,温和的海风轻拂着这片土地,碧海蓝天勾画出独特的美景。早在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就开始在此定居,并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摩洛哥”,意指“远离重洋的美丽西方”。在历史的长河中,摩洛哥曾一度是强大的世界霸主,两度攻占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但随着西方航海业的崛起,摩洛哥逐渐被西方列强侵蚀。20世纪初,摩洛哥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直到1955年才获得独立,三年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1年,张伟烈大使带着中国与摩洛哥合作的希望,抵达摩洛哥。在他到任后的第九个月,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政变。就在那天,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生日宴会邀请了众多国际贵宾,而张伟烈大使也收到了邀请函,准备参加这场盛会。
这场宴会将举办在摩洛哥拉巴特附近的斯基拉特宫,宫殿临海而建,风景如画。张伟烈大使一行在前往宫殿的路上,就已经看到了宏伟的宫殿。抵达后,几十名卫兵列队守卫,显示出摩洛哥王国的威严。宫殿内装饰华丽,绿草如茵,气球飞舞,棕榈树挺拔。宴会中,银质器皿中摆满了美味佳肴,音乐悠扬,人们陶醉在其中。然而,就在这愉快的氛围中,几声枪响突然打破了宁静。
一开始,大家以为是误会,可能是卫队失误。可是,很快,情况急转直下——卫队全军覆没,大量叛军冲进了大殿,开始扫射。宴会变成了地狱,贵宾们慌乱逃窜,但由于大殿仅有一处出口,许多人在逃生时被踩踏,甚至有的使节被当场击中。
在这危急时刻,张伟烈大使保持冷静,他迅速躲到了餐桌后面,用椅子挡住飞来的子弹。旁边的比利时大使被击中胸口,当场死亡,鲜血溅到张伟烈大使的袖子上。在混乱中,张伟烈冷静地分析局势,发现只有西侧的海滩可以逃生。他抓住了翻译官,急速奔向海滩。
然而,海滩上也被叛军包围。眼看危险临近,张伟烈和翻译官趴伏在沙滩上,躲避叛军的视线,保持绝对的静默,等待时机。当大殿内的叛军得知他们的首领麦德布赫将军意外中枪身亡,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叛军士兵失去了指挥,纷纷跪地投降。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哈桑二世得以重新掌控局面。他的卫兵和叛军发生对峙后,哈桑二世用《古兰经》的教义感化了看押他的士兵,最终他们反戈相向,将哈桑二世解救出来。当哈桑二世出现在大殿时,叛军的士兵们纷纷跪地投降。政变就在这样荒诞的局面中平息。
当天晚上,摩洛哥政府宣布政变已被平息。张伟烈大使在经历了这一场生死考验后,终于回到大使馆,疲惫不堪地入睡。
政变的血腥结局让人震惊,约百人死于叛军的枪口,更多的贵宾受伤。对于这些危险,张伟烈大使冷静地表示:“害怕是没有的,但紧张是难免的。子弹不会因为你是外交人员就放过你,保全自己和身边的人是最实际的选择。”
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后,张伟烈大使继续在外交岗位上积累卓越的成就,先后担任苏联、蒙古、泰国等国的大使,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