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未能吞并齐国,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齐国的面积实在太大,燕国的国力根本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吞并它;其次,燕国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内乱,导致最能打的名将乐毅被撤换;第三,其他国家不会允许燕国直接吞并齐国,战争后期,甚至有其他国家暗中干扰,给燕国设障。
要了解当时燕国和齐国的处境,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齐国被围攻的整个过程。战国时期,齐国与秦国的国力最强,两国分别向东西扩展,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战国后期的合纵联盟,主要是为了联合抵抗秦国。但在战国中期,合纵的目的除了抵制秦国外,还要抵抗齐国。
在公元前288年,秦国邀请齐国国君一同放弃“王”号,开始自称帝国。秦国称西帝,齐国则称东帝。这本意是让齐国分担部分压力,但没想到,齐国很快就放弃了这个称号,并借此联合其他国家对秦国发动攻击。齐国的支持让攻秦的联军极为强大,对秦国形成了巨大威胁。
然而,就在战争进行的同时,齐国却突然出兵灭掉了宋国,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宋国虽然弱小,但也足以威胁到齐国的周边国家。楚国、魏国、齐国联合围攻宋国已让宋国处于灭国的边缘,如今齐国却突然从背后出手,结果使得各国的努力白费。
这时,原本激烈的秦国战场变得冷静下来。秦国趁机联合韩、赵、魏三国,并且燕国也参与调停,不久后五国组成联军,由燕国名将乐毅统帅,转而进攻齐国。而楚国则因为平衡问题,暂时未参战,但也在集结重兵,准备随时插手。
齐国在连续与秦国和宋国作战后,已严重损耗国力。在五国联军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主动出击,但战局迅速恶化,最终大部分领土沦陷。齐国高层此时只寄望楚国来救援,但楚国要求淮北地区作为条件,最终齐湣王拒绝,楚国便杀了他。
当齐国的大部分领土被瓜分后,燕国显然最想彻底吞并齐国,因为过去长期被齐国压制,两国积怨已深。而且,燕国的扩张如果向西会碰到赵国,而向北则是草原,难以开发。只有吞并齐国,才能获得更大的领土。
然而,其他国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魏国、楚国等地理接壤的国家当然也想分一杯羹,但由于担心其他国家独吞齐国,局势变得复杂。秦国则希望齐国衰弱,但不希望它完全崩溃,因为一旦齐国灭亡,周围的强国势力可能会迅速壮大,给秦国带来更大压力。
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楚国占领了淮北后暂时按兵不动,感觉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利益。秦国则趁机撤回军队,几个月后开始对魏国发起进攻。魏国和赵国被迫回撤主力,面对秦国的压力,韩、赵、魏三国难以再对齐国采取行动。最后,秦国与赵国谈判,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完璧归赵”事件。
此时,燕国驻军齐国的剩余领土,依靠乐毅的统帅力,能够轻易攻占齐国的最后两座城池。但问题是,如果燕国独吞齐国,必将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应。因此,乐毅选择驻守而非继续进攻,并与齐国的贵族沟通,宣传燕国的政策,试图赢得人心。这一策略非常高明,因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燕国能够避免孤立,还能逐步消化齐国。
除了驻军,燕国还考虑进行大规模的移民,通过人口优势进行同化,类似于秦国占领巴蜀时的策略。但这一做法对于燕国来说,难度较大,因为齐国的面积过大,人口远超燕国。而且,任何大规模的迁移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
因此,乐毅选择了相对低调的驻军模式。燕国表面上只是代表联军驻扎,其他国家无法找到明确的借口来反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战略让燕国逐渐占据了优势。如果能拖延更多时间,燕国就能在不引发其他国家敌意的情况下,完成对齐国的吞并。
遗憾的是,这一战略仅持续了五年。当燕昭王去世,新国君上位后,由于对乐毅的猜疑,决定更换将帅。这导致燕国开始急于进攻剩余的齐国领土。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开始对燕国施加压力,齐国的贵族纷纷联合起来反抗燕国。
最终,齐国在复国派的领导下,成功赶走了燕国驻军,恢复了国土。尽管楚国和魏国等国试图瓜分齐国,但由于秦国的压力,他们未能如愿。最终,齐国不仅保住了大部分领土,甚至重新恢复了国力。但战争也使齐国元气大伤,之后再也不敢轻易参与对外战争。
所以,虽然燕国一度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但若能给乐毅更多时间,或许燕国真能彻底消化齐国。可惜,历史没有给他们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