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59年春,一个带着西式理念的教徒走进风雨飘摇的天京。他不是将军,却被赋予“干王”重权;他不是建国元勋,却提出《资政新篇》,试图重塑政体。
他叫洪仁玕,改革未成,兵败被擒,最终在南昌遇害。
洪仁玕出生于1822年正月,广东花县人。名谦益,号吉甫,是洪秀全族弟。家里有读书传统,小时候入私塾,读书识字。年少三次赴广州府参加科举考试,皆不中。考试落榜成为常态。每一次失败,他回到乡下教书,文书抄写,读书教人。那种落第的屡屡拒绝,不是因能力,而因考试与环境。科考失利,他曾在家乡任教。
1843年,洪秀全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在花县建拜上帝会。洪仁玕听洪秀全讲道,读《劝世良言》,洗礼,信仰基督教义。教义中有“上帝”“耶稣”等,对儒家传统有别。他觉察教义里有社会公平、有救世思想。科考失败带来落寞,宗教带来安慰,也带来使命感。他从书生变为教会成员。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洪秀全起兵反清。洪仁玕当时想加入,却遭官府追捕,被迫改名换姓。逃往英属香港。香港生活简短却深刻。
他在香港接触传教士,学习英文,见识外洋礼制与制度。他日夜读书。香港给他透视世界,他看见制度、律法、人权、教育可能性的影子。此中,他逐渐形成“改革比牺牲更能造就国家”的思路。
1858年,他自香港出发,经广东、江西、安徽行走。他见太平军败北之地、百姓流离之处。他听到对清人的怨声,也听到对天京政权批评。他意识太平天国若无改革,就如逆水行舟。最终,他在1859年春到达天京。
1859年3月13日,洪仁玕抵达天京。洪秀全见面,封他为“干天福”。不久再次赐封为“干天义护京主将”。4月初一,他获封“九门御林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封号长、命名重,等同天京内政重大疑难案件“京城内不决问干王”。这个封号意味着朝政内部重要决策要经他许可或裁决。
同年,他撰写《资政新篇》。这是一份系统性改革建议书。书中提出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多个领域的改革方案。要求设立地方乡官管理民情疾苦,设医院济治伤病,设教堂与学堂教读文字与文明,兴商办矿,交通修旧道,税赋制度要公平。
改革建议中还提议刑罚减轻,罪人可赎,用慈悲为治理之一环。《资政新篇》由洪秀全接收,有些建议被认为可行,有些被认为时机未至。
改革建言刚提交,就遭遇冲突。朝中诸王将领以“无实际战功”“战时无暇改革”为由反对。他们控制兵权、控制地方,不愿交权。洪仁玕虽位高,但并不掌握足够军事实权。不少派系对他抱怀疑态度。权威虽显,却权力被拉扯。他提出的制度在文书上有光彩,在执行上却被忽视。
1861年,太平天国形势急剧恶化。清军、湘军包围天京,安庆失守,天京粮道中断。洪仁玕感到时不我待。他开始在军政之间动手调度,致力于“一步救京”之策。
洪仁玕倡议与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联合牵制清军。先在苏、杭一带打通粮道,然后拦截清军后路,再联合南北力量,声东击西,以期缓解清军围困。从外交视角,他尝试与英国等西方使节谈判,希望得到器械、舆论支持。
在这期间,他与“宾汉先生”(即英国军舰舰长)等外方人士有接触。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使列强对内政具有敏感性,洪仁玕借机希望太平天国能在国际舆论中取得一席之地。
他曾拒绝宾汉递交的极不平等条款,认为割权割地之提不利于国家存立。对外通商、外籍人士进出天京、太平军在海外的电报与书信都成为他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军事上,他主张分兵救京。他提出几个方案:湖北线与湖南线要协调进攻清军南部,江南战线要牵制湘军,避免湘军集中力量;苏州与常州等地应作为前线基地,拦截清军东进;湖州、杭州之地若能反击成功,清军外围供应线紧缩,将有利于天京解围。这些方案一度得到部分支持。李秀成等将领在江南前线有动作;太平军曾在苏、常地区攻取一些城池,给清军造成压力。
然而这些军事尝试屡遭挫折。清军防线固若金汤,湘军水陆配合步步逼近。天京外围防御工事不足,一旦清军突破外围要塞,太平天国难以组织有效反击。
粮草、弹药不足成为常态。太平军后勤系统遭清军切断,道路被围城、桥梁被破坏。将士疲惫,补给困难。李秀成从苏州回援天京的部队在雨花台一带与湘军交战,但湘军阵势更坚,太平军虽勇,但援军未能形成合力。
内部方面冲突愈演愈烈。洪仁玕的角色逐渐引起其他王公将领的不满。有人认为他虽名义上掌政,但没有实战经验,不应干预军事决策。有人认为其外交主张与与洋人的交往会招来列强干预,对宗教与民族敏感性的考量少。
将领中有的拒绝从属其指令,有的行动拖延,有的逃避命令。改革与救援方案被拖拉化、多头命令冲突严重。天京政令多经层级传递,常因边远将领响应慢,或中间衙门不配合,而失效。
同时,太平天国被迫应对“洋枪队”、“常胜军”等外来雇佣军的威胁。这类军队装备火器,训练规范,对太平天军造成实质性压力。洪仁玕曾参与评估这些威胁,并建议加强防御工事,引进或自制火器,但由于资源与物流问题,难以大规模实施。他的外交尝试未换来大规模支援。列强对清政府利益顾虑多,对太平天国的支持多为道义,而非实兵实援。
1862年初,洪仁玕权力遭到削弱。朝廷内部渐成对立。某些王、公向洪秀全提出,应将军事权交还武将,不宜让文治官员过多干预前线。他的“救京方案”被认为冒险。洪秀全虽重用他办理外交与文书,却在军事行动中更多依赖经验将领。部分提案在内部被否决或搁置。
在同治元年太平军在江南的几次攻势中曾短暂有利,但未能扭转大局。太平天国在金陵与苏南各地屡遭清军压迫,天京外围陷阱处处。洪仁玕不断催促回援,疏通粮道;他曾亲往江南督战,但实权与兵力限制让他难以亲自指挥大军。他的建议与意图常因战场变动、清军的调动、将领的不协作而落空。
1864年,清军进攻天京进入关键阶段。湘军、常胜军、淮军会合,水师陆军夹击。城外围垒逐渐秦裂。天京防守疲弱,粮食匮乏,内外断绝援兵。洪秀全病重,朝中气数不济。洪仁玕在这一年仍在朝中使筹粮与救援成为主务。幼天王继位之前,他曾试图组织残余力量向南逃走。城破成为不可避免之事。
7月19日,天京正式陷落。清军在天门、神策门等城门处爆破地雷,引爆城墙,湘军冲入城中,守军城门一处接一处被攻破。守城者血战不退,将领山呼号令,但敌众我寡。天京城中防御工事多处坍塌,暗道被穿,弹药用尽。洪仁玕带幼天王试图突围。沿城墙外围,而幼天王被护送之路被湘军割断。
突围过程中,幼天王、洪仁玕等人分散逃走。有人沿河道逃往江南,有人向江西山区进。山野间疲兵多,逃亡者带伤、带病。乡间百姓惊恐躲避。夜里有人伤重倒地,无人救助。逃至江西石城县或附近,清军追捕紧迫。
9月9日(阳历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被捕。他被押到南昌。押解之路崎岖,行进缓慢,群众簇拥,清军戒备严密。到南昌后拘押数月。期间他写下自述,表明对幼天王忠诚,无意背弃。他在书中说:“非欲沽名,惟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国存与存,国亡与亡而已。”这句话反映他在绝境中的心态。
11月23日,洪仁玕被处决于南昌。行刑之日、清军监视紧密。处刑方式据记载为凌迟。处决前他仍坚持干王之称,不承认清朝合法性。他死时年四十二岁。尸体无人迎接,无仪仗。执行结束后,太平天国残余信徒与教徒将其视为殉道者。尸体被收葬地点不详。处死日历与仪式简朴。
覆盖战场的烟尘散去后,太平天国的残余力量四处败散。幼天王被捕后不久也被处决。太平政权彻底瓦解。曾国荃、李鸿章等清将掌控天京与江苏、安徽诸地。百姓逃亡,城镇被毁,手工业、教育、教会组织纷纷遭受清军扫荡。
在洪仁玕被处决之后,有文献留存他提出制度改革与救国之策之书稿与自述。这些文稿被后来者保留与传阅。《资政新篇》虽未完全落实,但被近代人士视为中国近代思想萌芽之一。他的忠诚与末日不屈成为教会与革命者中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