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自诩的十场“胜仗”,傅作义硬气占了两回
说到解放战争那几年,老国军总喜欢拿自己打过的那些所谓“漂亮仗”出来显摆。每次盘点这十场被吹上天的“胜利”,几乎都是他们自己选的能提气的小战役。可惜一翻历史,这些局部风光基本都成了昙花一现,不少还带着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榜单里头最受宠的是华北铁军傅作义,硬是靠手下那帮子杂牌兵,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这份名单,还独占两席。这人厉害归厉害,但看完故事就明白,他其实就是个会见缝插针、擅长机动的小皇帝型人物。在大同集宁和张家口争夺战上连刷存在感,让蒋介石也不得不高看他几眼。
先瞄准1946年5月,那场四平保卫战闹得挺热闹。杜聿明指挥十个师扑过去,把对手逼到了松花江北岸。国民党方面喊歼敌一万六,自夸伤亡不多;另一边也有说法,说干掉了一万多国民党兵。这种互相吹牛谁都没落下风,可等东野卷土重来之后,四平还是易主,只能算是东北门户短暂稳住罢了。
紧接着就是中原围堵,大约发生在1946年6月。当时刘峙拉起三十万人马包围中原军区那六万人,各路卡口封死,看架势准备吃掉全部。但现实很骨感,对方分散突围损失不少,却没让刘峙捞到全歼的大便宜。这一仗双方各自叫好,一个喊中原大捷,一个称中原突围,都想给自己贴金,其实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国民党围剿体系漏洞太明显,为后面反击埋下伏笔。
轮到傅作义登场,是在1947年7月的大同集宁战役。他面对晋察冀三十个团把大同团团包住,一看苗头不对直接来个调虎离山亲率主力杀向集宁外围。从平绥铁路一路冲锋,两路合击董其武部,加上空军低飞轰炸,忙活一个多月终于拿下集宁,也顺带解决了大同危机。当时101师、新31师、暂11师齐聚阵地,美式装备加持确实顶得住压力。不过别忘了,这样做虽然救急成功,也导致后续张家口又陷入麻烦,总体来看并不是没有代价。
再往后走,就是1947年11月发生的张家口之争。刚从集宁喘过气来的傅作义又分东西两路夹击张家口——东线兴和推进、西线绕狼窝沟而行,全副坦克骑兵压上去。据说当时教导旅阻击极为顽强,可终究挡不住步兵跟进和侧翼骑兵抄袭,被赶出了城池。而且这是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唯一一次收复省会城市,让傅作义名声更上一层楼,被提升为华北剿总司令。但这个阶段晋察冀被动太久,不得不请朱德和杨得志支援才慢慢扳回劣势,所以表面的辉煌背后水分还是不少。
讲到这里,有必要聊聊为什么傅作义能够突出重围。他本身出身西北军,在抗日时期混迹绥远,多次收复要地积累威望,到了解放战争坐镇华北拥有三十万精锐,再加美械武装加持,不仅打法灵活,更懂变通。有意思的是,每逢关键节点,他都敢于主动调整战略方向,比如先稳固大同再反攻集宁,用情报优势抓软肋,不过这种方式最终还是难逃整体形势制约。后来平津战役全面爆发的时候,他五十万部队一下子被困死在狭窄区域,只剩孤立无援拆铁轨求生存的余地。
除了前面这几位明星将领外,其它所谓“胜仗”也颇具戏剧性。例如1946年10月顾祝同指挥第五军与整编十一师攻鲁西南,本意是稳住中原腹地,但激烈血拼下来鲁西南却彻底丢失,第十一师惨遭重创;还有陈明仁守四平抵御东野猛攻,新六军号称坚不可摧,可一年不到城池依旧易手。一系列临朐、西府、开封睢杞等大战,同样都是你来我往、一边宣扬转折点,一边暗藏败绩,就像豫东之役两边各唱各的歌,谁赢谁输真不好判断。如果只看宣传稿件,每个人物似乎都有理由庆祝,但实际作用有限,很快就会被下一波更大的失败覆盖掉痕迹。
最后一期金门岛防守,也是胡琏十八军苦撑台湾门户的一幕悲壮画面。当初登陆部队三团直接覆灭,上岛九千多人牺牲或俘虏,这种代价换来的只是退居台湾地区一点心理安慰罢了。从这些案例可以发现,无论怎么挑选数据包装细节,都掩盖不了战略上的短板——内耗严重,将领之间摩擦不断,高层瞎指挥习惯使然,即便偶尔局部闪光也是败局里的小插曲。不管是哪位将帅,包括聪明如傅作义,也只能用技巧拖延时间,并不能逆转整个趋势走向崩盘结局。而且这些榜单听起来挺提气,其实更多是在末路状态下给自己找台阶而已,说穿了就像喝汤熬夜等奇效神药差不了多少真实用处——安慰奖性质比较浓厚吧!
说到底,当年的那些“胜仗”搁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神奇,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利用人数优势或者装备先进制造一些瞬间亮色,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有没有把握战略主动权。所以即使某段时间里有人如鱼得水,比如靠机动作业抢回几个重要据点,也未必意味着能够长期维持优势。从结果来看,“和平起义”成为最后拐点,该交枪交枪,该撤退撤退,古城完整保存,人心渐趋稳定,这是比数字游戏更值得玩味的一刻。不管以后如何评价这一串名字,他们留在史书里的标签更多是一段尴尬记忆,以及饭桌上的谈资罢了——毕竟站到最后的人才是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