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于公元1429年建立,位于台湾岛和日本九州之间,主体在冲绳岛,群岛绵延约1000公里,总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今天的琉球地区相当于日本的冲绳县。
公元1372年,明朝皇帝派使者到琉球,奉诏称其为“琉球”。从此,琉球成了中国的藩属国。明朝派海军保护琉球,帮助琉球在海上贸易中获得丰厚收益。明朝还奉行“厚往薄来”的外交策略:每次回赠给琉球的礼物,往往远超过琉球送上的贡品。与此同时,明朝还向琉球输入大量科技与文明知识,深深影响了琉球的建筑、货币、文字和政治制度。琉球的宫殿与庙宇中可见大量中国风格,琉球的书写文字与政治制度也受到了明朝的影响。 到了公元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主岛津义弘出兵琉球,琉球因此再次改变隶属关系,成为日本的一方藩属。于是琉球同时对中国和日本都具有某种藩属地位,清朝方面并未直接得知这一变化。 1872年,日本爆发明治维新,转向军国主义,开始大规模扩张。1875年,日本试图全面控制琉球,强迫琉球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尚泰与清朝断绝来往,琉球拒绝。尚德等人向清朝求援,尚德的姐夫尚德宏等人从琉球出海求援,一路颠簸抵达福建。闽浙总督、福建巡抚表面上热情接待,实际却敷衍拖延。数月过去,传来的却是琉球已被并入日本的消息。 1879年3月27日,在与清朝谈判的间隙,日本趁着清朝与俄国就伊犁问题对峙的时机,出兵全面占领琉球,软禁国王,销毁大量档案。为什么清朝没有派兵去救琉球呢?原因其实有几方面。首先,清朝的军力和财政在那个时期都相当有限,远海用兵并非易事。其次,琉球在清朝看来只是一个藩属国,清朝更倾向通过外交方式表达抗议、维护自己的宗藩关系,并不愿意为了琉球引发与日本的全面冲突。再者,日方在海上实力更强、野心更大,清朝若贸然派兵,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损失。综合这些现实因素,清朝在当时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通过武力救回琉球,只能以外交手段表态,最终导致琉球被日本正式并入并设为冲绳县的历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