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后者现场为他规划了复兴汉室的蓝图。诸葛亮分析道:北方曹操实力雄厚,江东的孙权也占据了稳定的根基,刘备与他们相比,注定无法争雄。然后他指出,荆州和益州地理优越、经济发达,尽管刘表和刘璋不太有作为,但刘备可以趁机夺取这两块区域。拿下这两州后,再抓住时机,刘备可率军从洛阳一线出发,配合益州的兵力,合力打下中原。这样一来,他就能稳固大半个江山,站稳脚跟。
诸葛亮的计划清晰且切实可行,刘备如同看到了方向的光亮。但从全局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方案略显静态,没有考虑到东吴的强势干预。荆州不仅是刘备和孙权的必争之地,还是曹操南征或防守的关键,谁控制了荆州,谁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公元215年,刘备成功夺取益州并将关羽留守荆州,按照诸葛亮的策略,准备北伐。然而,这时孙权派遣诸葛瑾来请求刘备归还赤壁之战后占领的四郡。孙权的目标是彻底控制荆州,而刘备则不愿轻易放弃,考虑到失去荆州将导致他失去北伐的重要根基,他提出以凉州交换。
此时孙权见刘备拒绝归还荆州,决定派吕蒙带兵攻占长沙、零陵和桂阳等地,经过一番战斗,吕蒙很快获胜,占领了这些区域。荆州局势紧张,刘备立即从成都赶回,准备与孙权对峙。
在这场僵持之中,鲁肃发挥了重要的调解作用,提出和平解决方案,最终刘备和孙权决定以湘水为界,暂时停止冲突。此战虽未爆发,但也埋下了五年后两方大战的伏笔。
二、
在刘备与孙权暂时停战之际,曹操果然亲自出征汉中,进占张鲁的领土,逐步形成了向益州进攻的优势。曹操的谋士司马懿建议趁刘备内部尚未安定的机会,从汉中顺势攻占益州,这样就能彻底削弱刘备。
然而,曹操的反应并未按照计划进行。尽管有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曹操已经年老且心力有所衰退,对进一步进攻益州失去了兴趣。他决定暂时守住汉中,并放弃了对益州的进攻。
此时,刘备抓住了机会,法正分析形势后,指出汉中的夏侯渊、张郃等将领并非能稳固守住这一地区。刘备决定北伐汉中,目标是先攻占汉中,再展开更大的战略。
刘备与曹操在汉中进行了长时间的对峙,经过多次尝试后,刘备终于抓住机会,设下伏兵成功斩杀夏侯渊,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这一胜利为刘备接下来的北伐铺平了道路,刘备得以在军事上占据优势。
公元219年,刘备正式称帝,成为汉中王。关羽也受封为前将军,开始带领荆州兵马北伐。这标志着刘备向恢复汉室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关羽的攻势并没有持续太久。虽然他在水淹七军时取得了显赫的战果,但随后关羽在中原地区的反曹武装势力的支持下,成功夺取了大量敌后根据地,威胁到了曹操的核心区域。
曹操此时感受到关羽的威胁,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此时,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合作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
就在关羽的威势如日中天时,东吴和荆州的人心问题成为了局势的最大变量。孙权早已意识到刘备的实力不断壮大,这对东吴构成了潜在威胁。孙权并不希望刘备过于强大,因此他决定与曹操合作,联合削弱刘备的势力。对于东吴而言,夺回荆州的目标始终未曾放弃。
与此同时,荆州的民众开始感到疲惫。自从刘备占领荆州后,这里没有恢复和平,反而因为与孙权和曹操的冲突而战火不断。荆州士民希望恢复如同刘表时代的安稳生活,然而刘备的战争让他们陷入了困境。许多士族开始倾向于孙权,认为孙权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安稳的生活。
随着刘备和孙权关系的进一步紧张,曹操则决定给关羽留一条生路。为了牵制孙权,曹操允许孙权出兵夺回荆州,打破了刘备原本的战略优势。最终,关羽被东吴的吕蒙击败,在麦城被俘并斩首。
四、
关羽的死,彻底改变了三国局势的走向。对于曹操而言,失去了唯一的变量,他再也无法依靠东吴的行动来打破僵局。而刘备由于失去荆州,北伐的计划变得愈发困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荆、益”两条出兵路线,失去荆州后,只剩下益州一条路可以走,这让北伐变得困难重重。
在关羽之死后的几个月里,刘备亲自出征东吴,但因指挥不力而败于陆逊,退回白帝城。在那里,刘备感叹自己未能完成复兴汉室的伟业,最终在223年去世。
关羽的死亡,标志着汉末三国格局的确定,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基础。而这一切,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刘备,都在为统一天下的梦想而努力,然而历史的洪流早已注定了他们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