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16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核心内容是恢复邓小平的职务,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意味着邓小平的复出,并将全面接管国家管理工作。
当这个消息传到台湾时,国民党高层开始讨论许多问题。部分人认为邓小平性格温和,未来两岸关系可能对台湾有利。然而,大多数人对中共最终选择邓小平感到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比邓小平资历更深、能力更强的人不在少数。
此时,蒋经国在场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沉默,直到最后他说道:“你们不了解邓小平,我认识他,他比毛泽东还厉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蒋经国的话令人疑惑——当时的邓小平已经三次被毛泽东否定,甚至被公开批斗,客观上看,他并不具备太多优势。那么,为什么最终中共中央会选择他呢?
通过查阅大量史料,笔者发现毛泽东去世后,党内外对邓小平复职的呼声非常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邓小平具备出色的工作能力,并且他知道正确的方向;其次,邓小平是唯一敢于说真话并坚持自己立场的人。
1976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三位共和国的伟大领导人相继去世。随之,中共中央果断出手,粉碎了“四人帮”集团。这一事件被看作是文化大革命的终结。然而,事实上,文革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为当时的中共中央并没有提出新的发展战略,依旧在推行“毛泽东的路线”。他们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发展经济仍然是“资本主义路线”,这让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此时,邓小平的领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国家急需一位能扭转局面的新领袖。此时的邓小平正是合适的人选,虽然中央有其他不少具备领导潜力的人选,如叶剑英、华国锋、李先念以及其他开国元勋等,但邓小平在两个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一是他有强大的工作能力;二是他清楚知道国家未来应走的正确道路。
1975年,周恩来总理病重,在他的强烈建议下,毛泽东允许邓小平回到国务院暂时接替周总理的工作。邓小平上任后,首先着手整顿已陷入瘫痪的铁路系统,尤其是徐州的铁路枢纽。由于文革的破坏,徐州铁路局面非常混乱,政治斗争严重,整顿难度极大。然而,邓小平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迅速开展工作。在12天内,徐州铁路交通枢纽恢复了正常运行,之后全国铁路系统逐步恢复秩序。这一整顿被外界称为“奇迹”。
邓小平的整顿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他提出的原则是:“不搞政治斗争,专注实际工作”,并且务实高效。这些措施让国家各个领域的工作迅速恢复,人民看到了希望,也意识到邓小平不仅知道如何做事,而且清楚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然而,邓小平的改革行动让“四人帮”感到了威胁,他们将邓小平视为最大的障碍,并向毛泽东诬陷邓小平。虽然毛泽东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路线,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当时,毛泽东让邓小平主持一个中央会议,并要求他对文化大革命做总结,既要赞扬也要批评,批评的比例为三七开。毛泽东试图借此了解邓小平的立场,但邓小平拒绝了这个要求。他坚定地表示:“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这一举动震惊了所有人,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敢反对毛泽东,尤其是反对文化大革命。然而,邓小平做了很多人心里想做但却不敢做的事,他的立场为他赢得了尊重。
之后,邓小平的工作几乎完全停止,四人帮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批邓”活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压。然而,毛泽东特批指示,在邓小平下放期间要特别保护他,并且保留其党籍,这为邓小平后来的复出留下了机会。
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接管了党和国家领导权,但他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导致许多政策无法有效执行。此时,中共中央急需一个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坚持原则的人,而邓小平正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最终,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让邓小平复职,这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折点。历史证明,邓小平的复出是一次关键性的选择,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