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宋朝,它是一个延续了百年的强大王朝。在这个时期,不仅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也逐渐兴盛,铜钱的外流现象也在这一时期变得尤为突出。
铜钱外流并非宋朝时期才开始的现象,它其实在更早之前就有过,只是在宋朝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外流的现象才变得更加严重。究其原因,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宋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了支撑如此繁荣的经济,宋朝政府开始大规模铸造铜钱,而铜钱的大量生产和流通为外流现象提供了基础。
如果只是依靠赏赐来推动铜钱流出,数量可能不会很大。但在实际情况中,还有很多其他途径,大量商人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参与了铜钱的走私,这大大加剧了铜钱的外流。
铜钱的外流对宋朝的影响是复杂的,它既有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少弊端,甚至对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当时是周边国家中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且最早进入了货币经济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宋朝开始大量铸造铜钱作为通用货币,而周围的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相对落后,因此也选择使用宋朝的铜钱作为流通货币。比如,《金史》记载“金初,用辽,宋旧钱”,说明即使一些国家具备了铸币的能力,他们仍然愿意使用宋朝的铜钱。
宋朝铜钱能够受到这些国家青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宋朝经济繁荣,尤其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商业得到了积极发展,需求量大,推动了铜钱的铸造。而周围国家的铜钱铸造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统一的标准,民间也可以私自铸造,因此它们铸造的铜钱不仅质量差,数量也不够,缺乏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宋朝铸造的高质量铜钱自然成为了周边国家的首选。
从历史上看,中国自秦朝以来便实行了货币统一管理,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货币管理体系,政府对铜钱的铸造和流通进行了严格控制。以北宋为例,政府要求铸造的铜钱中,铜的比例要占60%到68%,铅要占20%到29%。这种严格的标准确保了宋朝铜钱的币值稳定,而与此相比,周围国家的货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稳定的铸币标准,这就使得宋朝的铜钱更具吸引力,流向境外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促进铜钱外流,宋朝通过多个途径实现了这一目标。除了官方的赏赐政策外,很多商人还通过走私等非法途径将铜钱带到境外。走私成为一个难以控制的问题,甚至有商人将铜钱熔化后制成容器,再以这种方式运送到其他国家。由于铜钱的需求大增,周围国家也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加大铜钱的进口量。
与此同时,宋朝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在不断发展,周围一些小国也开始从中谋取利益。它们通过朝贡或者贸易的方式获得宋朝铜钱,其中金国规定,如果宋朝商人想进入榷场进行贸易,必须先交纳一定数量的铜钱。这样一来,铜钱的外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随着铜钱大量流出,宋朝的经济虽然得到了促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铜钱的流失导致了国内“钱荒”现象的加剧,这不仅给宋朝的财政带来了压力,还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宋朝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减少铜钱的外流,特别是在某些地区如四川,专门发出了禁令,规定只允许铁钱在当地流通,以遏制铜钱外流的速度。
总体来说,铜钱外流现象在宋朝时期既带来了积极的经济联系,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它促使了周边国家的商品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货币的铸造。但与此同时,大量铜钱流入境外也使得宋朝面临着货币短缺的问题。这一现象反映了宋朝经济繁荣的双刃剑效应——既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也带来了对内经济的消耗和挑战。
在总结这一现象时,不难看出,铜钱的外流虽然加深了宋朝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危机。在商贸与货币经济发展的同时,宋朝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外流铜钱和保障国内经济稳定的难题。